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三篇

时间:2024-09-18 14:03: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考# 导语】信念和斗志宜聚,懈怠和悲观宜散;我们的斗志因信念而燃起,不懈怠、不悲观,落实每一个知识点。®文档大全网整理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三篇,不懈怠并持之以恒的学习,定会有所收获。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勿丧:不丢掉。


  8、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10、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


  11、蹴():用脚踢。


  12、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4、辩:通“辨”,辨别。


  15、何加:有什么益处。


  16、奉:侍奉。


  1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1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从前。


  19、已:停止,放弃。


  20、本心:本性,天良。


  文后练习:


  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附加练习


  1、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4、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5、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答案


  1、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补充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


  4、“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舍生取义)----就是文章的观点


  5、失其本心。


  6、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又称“长勺之战”。


  2、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3、间():参与。


  4、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5、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7、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8、对:回答。


  9、徧:通“遍”,遍及,普遍。


  10、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11、加:虚报。


  12、信:实情。


  13、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14、福:赐福,保佑。


  15、狱:案件。


  16、虽:即使。


  17、察:明察。


  18、情:(以)实情判断。


  19、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0、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1、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2、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3、鼓:击鼓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24、败绩:大败。


  25、驰:驱车(追赶)。


  26、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27、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28、逐:追赶、追击。


  29、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30、故:原因,缘故。


  31、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2、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


  33、再:第二次。


  34、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5、测:推测,估计。


  36、伏:埋伏。


  37、靡():倒下。


  文后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1、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对本文作了精辟的分析:“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疲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例,却同时说的是战略防御的原则。”其中“取信于民”是指鲁庄公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疲我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辙乱旗糜”是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现的。


  2.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答:


  3.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把你的理由说出来。


  答:


  答案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齐人三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3.无论同意与否,都要说出理由。本题以正面回答为宜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战国策》。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2、修:长,这里指身高。


  3、昳()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5、窥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7、旦日:第二天。


  8、明日:第二天。


  9、弗如远甚:远不如。


  10、美我:认为我美。


  11、私:动词,偏爱。


  12、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


  13、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14、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15、面刺:当面指责。


  16、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市朝,公共场合。[来源:学科网]


  17、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18、时时:不时,有时候。


  19、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20、期()年:满一年。


  21、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22、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文后练习: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朝服衣冠,窥镜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附加练习


  1、邹忌用什么方式来讽谏齐王?这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邹忌和齐威王的人物形象。


  3、齐国最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成就,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答案


  1、以家事喻国事,由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类比推理,由小及大,现身说法,启发诱导,委婉规劝。作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含蓄委婉。


  2、邹忌: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实事求是、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细致,忠于职守、勤于王事,果断坚决、胸怀坦荡。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闻过则喜,勇于纳谏,勇于改过。


  3、因有勇于善于讽谏的邹忌,勇于纳谏勇于改过的齐威王,贤臣明君精诚团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三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1Sk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