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选调生考试招录公告:2020年安徽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历史知识合辑

副标题:2020年安徽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历史知识合辑

时间:2021-11-24 05:32:3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选调生# 导语】2020年选调生考试备考正在进行中,为了方便考生及时有效的备考,下面®文档大全网为您精心整理了2020年安徽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历史知识合辑,欢迎大家的关注。如想获取更多选调生考试的模拟题及备考资料,请关注®文档大全网的更新。

【篇一】2020年安徽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历史知识:笔墨纸砚


  笔墨纸砚,古称文房四宝。出自梅尧臣《再和潘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玩君与予。”安徽是文房四宝的故乡,徽笔,宣笔,徽墨,宣纸,歙砚,所以文房四宝均源于安徽。笔、墨、纸、砚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但目前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

  一、笔

  宋元之后,文房四宝的“笔”就特指原产浙江湖州的湖笔了。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南宋时期,地处江南的宣城为战乱而凋敝,使与宣城接壤的湖州十分幸运地免受兵锋的洗劫,成为南宋遗民聚居之所。宣城的部分笔工徙居临近的湖州,赖此江南硕果仅存的毛笔使用群体为生,并以他们的需求改进制笔工艺,湖笔就此诞生。湖笔的成名,与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有关,他本人钟爱湖笔,也对当地的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钱舜举(钱选)的画、赵孟頫的字、冯应科的笔被并称为吴兴三绝。随着赵体的兴起,湖笔也备受追捧。

  二、墨

  文房四宝的“墨”就特指原产安徽徽州的徽墨了。

  墨是我国的特产,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种类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松烟墨,松涸是用松林熏的涸和动物的骨胶制成的,墨色浓黑而沉着,入水后易化,较易磨。第二种是油烟墨,是采用桐油或煤油、麻油等熏的烟,加入胶质和香料等制成的。特点是墨色乌黑而有光泽、耐水性强。第三种是混合墨,它是由松烟、油烟混合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一般都用墨汁练习书法。

  三、纸

  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种类繁多。但在在中国书画中,提及纸,必然指的是宣纸。原产安徽宣州故得名宣纸。宣纸是以青檀、楮树皮等多种原料揉制、蒸煮、制浆等精细加工制成。其特点是纹理清晰,质地坚韧、色泽古雅,润墨性强,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要组成部份。

  宣纸按其性能分为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生宣可分为单宣、夹宣、净皮、棉料等。由于生宣吸水性强,墨色层次丰富,能在书法作品中反映出枯湿浓淡的变化,故最适宜创作书法作品。熟宣是生宣加明矾等制成,质地不吸水,一般工笔画采用熟宣。半生半熟宣也是采用生宣制成,质地吸水性能介于生熟宣之间,一般色宣都有半生宣。

  四、砚

  砚的种类很多,按做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砖砚、石砚、陶砚、瓷砚、玉砚等,一般以石砚居多,砚按产地分有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临洮县的洮砚,以及山东的鲁砚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端砚。

  目前我们文房四宝中的砚就特指“端砚”。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现代端砚按加工技术规范雕刻而成具有磨墨功能或者观赏性的砚台。按颜色可分为紫端砚和绿端砚。按外形可分为规格端砚和异形端砚二类。根据岩石名称分:含铁水云母页岩(老坑)、泥质岩(老坑)、含铁质页岩(坑仔岩)、含粉砂泥岩(麻子坑)、含粉砂泥质页岩(蕉园)、含粉砂泥质页岩(梅花坑)。

【篇二】2020年安徽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历史知识:秦汉之后中国的赋税制度


  一、北魏

  1、代表人物:孝文帝

  2、内容

  (1)行均田制

  ①背景

  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②内容

  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③影响

  巩固封建统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2)改革租调制

  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二、唐朝

  1、租庸调制

  内容:丁男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官僚贵族享有免租庸调的特权。

  2、两税法——唐德宗

  (1)背景:

  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与此同时,按垦田面积征收的地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

  (2)内容:

  ①将建中以前正税、杂税及杂徭合并为一个总额,即所谓“两税元额”。②将这个元额摊派到每户,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以后各州、县的元额都不准减少。③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因此被称为两税。④无固定居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1/30征税。⑤租、庸、杂徭悉省,但丁额不废。

  三、北宋

  1、内容:方田均税法——宋神宗

  “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2、影响

  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四、明朝

  1、内容:一条鞭法——张居正

  一是把田赋和繁杂的徭役、杂税合并统一征收;二是把徭役部分地摊入田亩,既根据人丁又依照田亩征收;三是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为一条后,一律征银。田赋,除政府必须的米麦仍然交实物外,其余以白银折纳;徭役,一律实行银差。

  2、影响

  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五、清朝

  1、摊丁入亩——雍正

  ①内容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②影响

  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人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2、更名田——康熙

  ①内容

  清朝初年,许多地方的明朝藩王庄除直隶的一部分被围占外,其余的不是荒废,就是仍由原来的佃农耕作。这些佃农事实上已变成了自耕农民,康熙八年,把这些庄田更改业主的名字,承认归耕种者所有,照常征粮。

  ②影响

  农民有了自己的田地,不再成为”流民”,不会再滋生事端,这一措施赢得了民心,也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同时增加了进行的财政收入。

【篇三】2020年安徽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历史知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监察制度中国自古就有,发展自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监察体系。在选调生考试中,也会经常出现古代的各项制度的题,监察制度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就来细数下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

  一.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有了早期的监察制度,如春秋时期的进谏奖励制度和御史官。齐威王奖励进谏者:群臣吏民,能当面批评自己过失的。受上等奖赏;能写信批评自己的,受中等奖赏;能在城市大街批评朝政过失,被自己听到后,即给下等奖赏。这项制度实行后,开始来王府进谏的人,门庭若市;数月之后,还经常有人来提批评意见;一年之后,虽想批评却想不出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批评过的,于是达到了政通人和。

  二.秦汉时期

  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汉承秦制,但较秦制更严密。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在地方上,西汉初年废监御史,由丞相随时委派“丞相史”,分刺诸州,后又设御史台和刺史制度。

  三.魏晋南朝时期

  这一时期基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各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不一,但体制与汉代相同。晋以后,御史中丞下设殿中御史、检校御史、督运御史等,分掌内外监察之权。

  四.隋唐时期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唐代御史台下设三院:①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②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③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

  五.宋元时期

  宋代监察机构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加强。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如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元代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大夫秩高从一品,还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

  六.明清时期

  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专设六科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强皇帝对六部的控制。清代监察机构沿袭明代,又有所发展。在中央,仍设都察院。一方面允许监察官风闻言事,直言不讳;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监察官权力过大,规定御史对百官弹劾要经皇帝裁决。到宣统年间,新内阁成立,都察院被撤销。

2020年安徽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历史知识合辑.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3At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