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安徽选调生考试报名时间]2021年安徽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政治知识汇集

副标题:2021年安徽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政治知识汇集

时间:2021-10-12 16:15:3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选调生# 导语】2021年选调生考试备考正在进行中,为了方便考生及时有效的备考,那么,©文档大全网为您精心整理了2021年安徽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政治知识汇集,供大家关注。如想获取更多选调生考试的模拟题及备考资料,请关注©文档大全网的更新。

【篇一】2021年安徽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政治知识汇集


  宪法的基本原则:

  现谈及宪法,我们都会想到它是神圣的而至高无上的,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如果我们把宪法比作一个建筑,那么宪法的基本原则就像这个建筑的顶梁柱,起着支撑作用。接下来我们就这方面的知识点详细给大家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吸收记忆。

  一、人民主权原则

  《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

  1.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享有者,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不是直接管理国家,人民通过民主选举组成人民代表大会来管理国家,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

  二、基本人权原则

  《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尊重保障人权。”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基本人权写入宪法,构成了我国人权保障的法律基础。从本质上讲,宪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控制国家权力来保障和巩固公民权利。其背后的深层次道理是为了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来限制公权力,进而达到“控权保民”的目的。

  三、法治原则

  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依法治国正式确定为宪法的基本原则,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和人权的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治理方式。

  四、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是指制约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既包括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值得提醒的是,我国的权力制约不是西方国家的分权制衡(权力分立)模式。

  五、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组织原则。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为例可以很好的解释民主集中制。首先,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大会,将人民的权力通过民主的方式集中到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权力机关;其次,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监察、审判、检察等其他国家机关;最后,其他国家机关要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要受到人民的监督,这就形成了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在宪法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贯穿了宪法最基本的精神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协调作用和补充作用,构成了一国法律制度的基石。

【篇二】2021年安徽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政治知识汇集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考点。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就是这个考点的主要内容。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同样是这一个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大战”威胁暂时没有了,国际形式也向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主要包含了以下原因:

  1.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

  2.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对外开放基本经验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始终要坚持的原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独立自主并不排斥吸收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实行对外开放,一个关键是要正确地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邓小平明确表示:“我们要有计划、有原则地引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三、对外开放格局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相较于过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说法,不难发现,我们的开放不再局限于一城一地,十九大的表述更加凸显时代特色,也更加全面深入。

  四、对外开放的历程

  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央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8年4月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两项决定,海南岛成为我国的经济特区。创办经济特区迈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部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指出这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

  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

  经过多年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进入,我国的对外开放城市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我国真正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2021年安徽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政治知识汇集.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NDj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