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导语】大班的孩子,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视野的开阔,思维及动手能力的逐步发展和提高,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他们的思维特点正由原先的形象思维逐步向初步的逻辑思维转变。©文档大全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瓶中吹气球
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操作、记录等方式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的关系。
2.能用自己的符号,记录操作结果。
3.通过瓶中吹气球,体验科学探究的有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人手一份材料:气球两个;一样大小的矿泉水瓶2个(其中1号瓶子上没有洞,2号瓶子上有洞);装有纸屑的碗;记录表、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我们来玩吹气球游戏吧,比比谁的气球吹得。并且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吹的。
小结:原来要用嘴巴紧紧贴住气球用力吹,才能将气球吹得大大的。
二、观察比较,大胆猜想。
1.观察比较瓶子的不同
师:刚才我们都把气球吹得大大的,你们觉得把气球装在瓶子里,还能吹起来吗?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个瓶子,请你们去玩一玩,看看两个瓶子宝宝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猜想,教师进行记录。
师:两个瓶子宝宝一个有洞,一个没有洞,那你们来猜一猜哪一个更能把调皮的小气球吹大呢?
三、操作记录,比较结果。
(一)出示记录表,提出操作任务。
1.提出任务。
师:有的小朋友觉得1号瓶子宝宝可以把气球吹大,有的觉得2号,那现在调皮的小气球想请你们帮忙,让它到瓶子里面去玩,请你们试一试哪个瓶子更容易把气球吹得大大的。
2.介绍记录表。
3.提出要求:a:吹完以后把你的发现记录在记录表上。
b:操作完把气球和瓶子放回托盘,并且将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二)幼儿操作并保留操作结果。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将吹好的气球拧紧在用夹子夹紧。
(三)借助幼儿的操作结果进行交流。
师:谁愿意来跟大家说一说你觉得哪个瓶子更容易把气球吹大,并且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记录的。
小结:我们都看到了瓶底有洞的2号瓶子容易把气球吹大,1号瓶子比较不容易把气球吹大。
四、游戏迁移:会跳舞的纸屑。
1.师:为什么瓶子上有洞气球就容易吹起来,瓶子上没有洞气球就不容易吹起来呢?老师不仅给你们准备了气球,还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纸屑,请你们拿着瓶子对着纸屑吹气,看看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
2.幼儿操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
师:哪个小朋友来和大家讲讲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
4.个别幼儿验证操作,幼儿交流原因。
师:有小朋友说纸屑飞起来了,像在跳舞。我们请他来吹给大家看看,是不是和他说的一样。究竟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五、教师提炼,总结经验。
师:原来在我们的瓶子中有许多空气,当我们吹有洞的瓶子中的气球时候,瓶子中的空气被挤压从洞里跑了出来,气球就越来越大,要是瓶子没有洞,空气就没有地方跑,气球就吹不起来了。
活动延伸:
今天的实验让我们看到了瓶子里的空气,那在我们周围还有什么地方也有空气呢?你们可以再去找一找,记得把结果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篇二:爬山虎长大了
活动目标:
1.借助图片,观察、发现爬山虎的生长变化过程。
2.尝试用数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制作爬山虎生长过程示意图。
3.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体验发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观察过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2.记录纸、笔、排序的照片。
3.PPT图片
活动过程:
1.通过交流、分析,发现爬山虎春天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我们最近观察的藤类植物是什么?它现在是什么样子的?
师:前段时间是什么样子的?
师:它是如何慢慢长大的,请小朋友来说一说(幼儿讲述,出示图片)。
引导幼儿从爬山虎的叶子、藤、脚等说说爬山虎的变化。
2.尝试用几种方法记录、表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1)师:小朋友们都能说出爬山虎慢慢长大了的样子,可是有的小朋友还不太理解,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让别人一看到就知道,爬山虎是怎样生长的?
幼儿讨论,回答,引导幼儿制作爬山虎生长示意图。
(2)分组商量记录的方法
师:请小朋友分组合作和你的伙伴商量,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3)幼儿分组记录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几种材料,有照片、记号笔、胶棒、白纸,请小朋友和同伴听到音乐坐到座位上,用大家商量的方式进行记录,音乐结束回位置,选出代表和大家分享记录结果。
(4)分享交流:请每组代表来说一说自己组的记录。
师:哪组愿意来分享他们的记录,说说你们用了什么方法记录的?你觉得那种方式记录比较清楚?
小结:刚才我们运用了数字、图画等符号记录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
3.发现身边更多的藤类植物。
师: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藤类植物,它的生长也很有特点,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用我们学会的方法去观察、去记录,我们会找到更多有趣的发现。
篇三:装罐子
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视野的开阔,思维及动手能力的逐步发展和提高,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他们的思维特点正由原先的形象思维逐步向初步的逻辑思维转变。该活动内容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和多变性,对孩子充满了吸引力和挑战性,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增加猜想、操作、观察、验证等环节,让幼儿在疑问中发现,在探索中创造,突出体现了从“趣”中引、在“玩”中学、在“说”中知,引导幼儿有序、合理地安排空间,发展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幼儿解决平时碰到物体整理摆放的难题提供帮助,更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活动目标:
1、在反复尝试“装罐子”的过程中感知物体间的空隙
2、通过观察与试误体验成功的快乐u
3、能根据记录表用语言大胆表达操作的过程和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懂得分离物品
材料准备:幼儿人手一份材料(一个罐子、5个乒乓球、一杯玻璃球、一杯米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介绍过程,激发探索兴趣
1、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材料
2、提出操作任务:请小朋友们想办法把5个乒乓球、一杯玻璃球和一杯米都装进罐子里去,并且能盖上盖子,你们能完成吗?
二、引导幼儿尝试装罐,感知物体间的空隙
1、幼儿猜想装罐的顺序
2、提出操作要求
1)一种东西全部装完才能装另一种
2)三种东西全都装进罐子,还能盖上盖子,才算完成任务
3)每尝试一次就把你的操作顺序记录下来
3、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按要求装罐,感知物体间的空隙
4、交流分享,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师:你是按什么顺序装的?完成任务了吗?
小结:原来同样5个乒乓球、一杯玻璃球和一杯米,装的顺序不同,结果就不同
三、幼儿再次操作,验证填补空隙的方法
1、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小不同的物体填补空隙的现象
师:仔细观察,看看谁钻到谁的空隙里去了?
2、交流操作结果,引导幼儿发现物体填补空隙的方法
1)师:你们都完成任务了吗?你发现谁钻到谁的空隙里去了?
2)教师演示,师生共同小结装罐的方法。
小结:原来乒乓球大,球之间的空隙也大;玻璃球比较小,会钻到乒乓球之间的大空隙里;而小米粒最小,就把更小的空隙给填上了。
3)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现在的罐子装满了吗?还能往里放东西吗?
教师小结:原来只有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才能装下更多的东西
活动延伸:迁移经验,解决问题-----请小朋友用今天学到的本领解决图片上的问题
正在阅读: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_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3篇07-06
高三决心书范文_销售决心书范文03-23
[适合给女朋友讲的睡前童话故事]给女朋友讲的睡前童话故事简短08-18
2019年云南环境影响评价师报名时间:预计2-3月份08-29
2019年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费用已公布61元/科08-29
2019小产权房合同范本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