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选合集 篇一
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物质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更是重中之重,尤其是要以发展文化事业为根本,坚持人民群众为中心,从人民角度去创新性、创造性发展文化,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
【综合分析】
从《唐宫夜宴》走上河南春晚,博得人民大众喜爱,到《只此青绿》一支国风舞蹈,赢得广大网友好评,再到《洛神水赋》端午节奇妙游,溅起网友心中水花……一个个传统文化作品的出圈,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活力,体味到了文化的张力,感悟到了文化的生命力。文化事业发展从来不是墨守成规的,它时常思考着人民群众的兴趣点、关注点,始终以人民为出发点,去打破陈规,与时俱进,真正走进一代又一代不同群体的内心,而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优秀作品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但是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方面部分年轻人对于文化发展缺少责任心,错误地认为这些事是老一代人的,文化发展后继乏力;另一方面社会上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加之外来文化冲击,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常常不被大众熟知或者有误解;还有一方面在于各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虽然有心发展文化事业,但是财力物力人力依然是文化事业发展的短板。
【参考对策】
对此,唯有破解文化事业发展的困境,方能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这就必须找准病灶,对症下药。
一是要开展文化教育,树立青年责任心。开设与优秀文化有关的公开课,如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课程,加深青年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的认识,明确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价值,转变青年一代的观念,愿意投身于文化事业建设之中,为文化事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文化风气。挖掘提炼优秀文化精髓,多种途径宣传弘扬,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正确认识我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增强文化凝聚力。
三是要落实政策支持,提供发展保障。各级政府树立正确政绩观,自上至下提高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关注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制定文化发展政策方案,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引导文化事业有序发展。
2.2023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选合集 篇二
9月23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的答复。答复中表示:根据规定,外语课时占比为6%-8%,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
“英语学习是有必要的,但是没必要占用那么长的时间,重视到甚至有点畸形的程度”“增加或者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比如琴棋书画,让孩子们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候,去接触到我们的中国文化,从小就增加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当前的教学和考试设置中,英语学习有没有到“畸形”的程度,教育部以与其他学科的数据对比进行了回复。教育是国之大计。孩子们学什么,怎么学?很多人关注,也必然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才的培养需求而不断调整完善。近年来,体育课程比重加大,劳动课成为独立课程,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重要的问题,不是英语学习要不要调整和改进,而是要不要放在文化自信的对立面来观察和改进。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理论背景】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对策】
坚定文化自信,应正视我们悠久的文化。中国是许多创新、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源泉,其中不仅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也包括并不为人熟知却对人类发展进程至关重要的高炉炼铁、水密隔仓、钻井技术、锻铁技术等。中华文化,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每一个都彰显与自然做斗争的精神;闻鸡起舞、映雪夜读,每一个都是在警示我们应勤奋好学,曾子杀猪、徙木立信,更传递出守诚信知礼节的品德。正视文化,才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
坚定文化自信,应坚持守正创新并重。古语有言:“不日新者必日退”。中华文化固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也不能盲目崇古、忽视发展,对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也唯有创新才能让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历久弥新。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个历史时代都能够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元素。无论是历史维度还是当前的多元文化横向对比,文化的延续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文学如此,其他领域莫不如此。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不能将所有传统文化全盘照搬、一味照套照用,而是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全链条的自主创新。
坚定文化自信,应从青年做起。因此需要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用传统文化武装自己,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也要注重外力推动,塑造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大力宣传革命文化的优秀品质与优良传统,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进展与美好未来。青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主体,应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为我国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朝气与活力。
3.2023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选合集 篇三
2021年4月,河南、山东两省签订了《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成为黄河流域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协议。时隔一年,豫鲁生态补偿约定兑现,引发社会持续关注。河南通过努力改善黄河水质,得到了这笔1.26亿元来自下游省份山东的生态补偿。“对赌”有输赢,但流域上下游的“生态赌约”没有输家,生态补偿是上下游的共赢之举。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黄河流域(豫鲁段)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为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样本,树立了标杆。“豫鲁有约”实现了黄河流域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破冰,协议的顺利实施为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给流域内其他省份加快推进补偿协议签订打了样板、增强了信心,其统筹协商、政策框架、联防联治等实操流程可为其他省份提供借鉴。在“豫鲁有约”的启发下,黄河流域其他干流河段和重要支流也将加快推动建立补偿机制,相关省份正在积极推进补偿协议签订的前期磋商,力图求同存异并取得实效。
【综合分析】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复杂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指通过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商谈判实现利益互补,从而协调和平衡生态保护地区和生态受益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生态保护积极性的生态补偿机制。基于国内多地流域生态补偿实践,流域生态补偿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流域跨界监测断面水质为标准的生态补偿模式;二是基于流域跨界监测断面超标污染物通量计量的生态补偿模式,也就是以水质、水量为补偿参考标准;三是基于提供生态环境服务效益的投入成本测算的生态补偿标准模式。对于水质是突出问题的流域,一般采取第一种模式;对于水质和水量两因素问题都比较大的河流,一般采用第二种模式。基于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补偿标准,则一般用于水源涵养区等。
事实上,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国内并不鲜见。早在2016年,财政部等四部门便下发《关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各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基本建立,探索开展跨多个省份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建立省内生态补偿机制相对容易。目前,山东、河南和长江经济带11省市均建立了省内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山东为例,2021年9月,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133个县(市、区)301个跨县断面全部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相对来说,建立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则有一定难度。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截至2022年1月,包括鲁豫两省在内,全国已有18个相关省份,签订了13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据了解,河南、山东两省将继续深化完善补偿体系,确保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发挥正向作用,进一步探索、建立、完善纵横结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提出对策】
从全国来看,各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任务不同,各地流域生态补偿的侧重点不尽相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创新,推动流域生态补偿成为流域上下游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流域管理水平。各地实践要遵循“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原则,因地制宜设计补偿政策目标、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充分体现新时期各流域“三水统筹”管理要求,探索建立具有示范意义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模式,强化联防联控、流域共治和保护协作,搭建起‘全面覆盖、权责对等、共建共享’的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