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治疗的主要特点是:
(1)治疗的目标是改变人的行为。
(2)以行为原理为理论基础
(3)更强调针对当前的行为、环境及事件,而不过分追究其过去的经验。
行为治疗的历史发展:
(1)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J..B.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成为行为主义诞生的标志。
(2)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首次提出“行为治疗”的术语。
(3)到了70年代,行为治疗在整个心理治疗领域中被誉为第二势力。
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主要包括:
(1)经典条件反射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消退:要想让一个新的S—R联系持久存在,就得持续地把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结合起来,否则条件反应就会逐渐削弱直至最终消失。这种条件性的S—R联系渐渐消失的现象叫做消退。
泛化: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应形成后,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出同样的条件反应。新刺激越近似于原刺激,条件反应被诱发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一现象称为泛化。
实验性神经症是指在心理实验中所发生的一种因被试无法把握实验情景,并进行*作所导致的一种状态
②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有两大特点:一是拒绝研究意识;二是要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2)*作条件反射
*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系统研究,后经斯金纳发展提出的。
①桑代克的联想学习理论
爱德华•桑代克是动物心理实验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首创迷箱与迷笼实验工具。
②斯金纳德的*作条件作用原理
布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的理论又被称为*作行为理论。
强化是指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包括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
正性强化是指增加正面的奖励、报酬、赞扬或感谢等作为行为矫正的一种手段,称之为正强化,又称为积极强化。
负性强化是指以减少(负性)反面的惩罚、剥夺、批评等作为行为矫正的一种手段,称之为负强化。
惩罚是指在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一定的具有减弱某种行为倾向的刺激,如批评、罚款、剥夺等。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是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模式实际上都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习得的,学习者无须事事通过亲身接受外来的强化进行学习,而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替代性的得到强化。
模仿学习(又叫观察学习)指个体通过他人的行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
替代反应:当个体受到示范者行为的暗示而表现出一种与示范者相似的反应,被称为替代反应。
行为治疗中个体行为的分类:
行为治疗中将个体行为分为适应性(正常)行为与非适应性(异常)行为。非适应性行为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为表现的过度;另一类是行为表现不足。
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
(1)非适应性行为同适应性行为一样,也是后天习得的,即是行为者通过学习获得了异常行为。
(2)行为当事人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后天所习得的非适应性行为,或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以代替非适应性行为。
(3)一般来说无论是适应性行为,还是非适应性行为,作为一种习惯性行为的存在和延续,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它们所带来的结果所维持的,即此种行为会给行为者自身带来某种“获益”。
行为治疗的主要特征:
(1)明确而系统的*作步骤和测量方法。
(2)强调来访者目前的问题。
(3)以行为为导向。
(4)教育和指导性。
行为治疗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1)建立治疗关系。
在治疗关系中,治疗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取得来访者的尊重,这更有利于对来访者的指导,并促其行为上的改变。
(2)澄清问题行为。
(3)对问题的分析。
(4)确立治疗目标。
(5)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指具体的实施治疗计划。
(6)对治疗进展的检测与评估。
(7)治疗的结束。
也可概括为:
(1)确定治疗目标及方法。
(2)行为矫正过程。
(3)对治疗效果及进程的评定。
行为功能分析是指在进行行为矫正前,对引发来访者的问题行为的起因、所带来的后果以及来访者在此方面的动机与需求等作出评估,以便对症下药,确定来访者的问题行为和治疗的目标与方法。
行为功能分析的实施:
(1)把握问题行为的诱因。
在分析问题行为出现的诱因时需要注意:
①应排除引发问题行为的生物原因的可能性。
②应尽量将引发问题行为的情景具体化,以澄清问题行为的真正原因。
③应重视首次问题行为出现时的情境。
④重视问题行为发生的(外在)客观情境与(内在)主观想法之间的互动关系。
(2)了解问题行为的反应,并将问题反应具体化。
可具体分为:
①行为方面——来访者的言行表现,如强迫动作等。
②认知方面——来访者对此是如何想的,如自责、无奈等。
③情绪方面——来访者在问题发生的过程中及其前后的情绪体验,如焦虑、恐惧等。
④躯体方面——来访者身体上的感受及症状,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失眠、胸闷、头痛等。
(3)分析问题行为所带来的实际后果,洞察其背后的实际意义及功能。
问题行为可能会给来访者及他人带来的实际后果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问题行为会使来访者得到某种积极的获益与需要的满足。
②问题行为可以使来访者避免某种消极的情况与事件的出现。
③问题行为的发生还可能使他人为来访者作某些事。
此外对问题行为带来的后果还可以从后果的获益性或一级获益性与二级获益性来分析。
获益性包括:产生了问题行为本身会给来访者带来什么好处,不产生问题行为会使来访者失去什么好处;或者说,产生了问题行为会使来访者能避免什么坏处,而不产生问题行为则会给来访者带来什么不利之处。
一级获益性是指问题行为本身给来访者带来的好处。
二级获益性是指问题行为进一步使他人作出某种改变,来访者因此而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