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公务员面试热点-2017年公务员面试热点:清华教师被骗1760万,舆论跑偏是个什么鬼

副标题:2017年公务员面试热点:清华教师被骗1760万,舆论跑偏是个什么鬼

时间:2023-11-02 02:27:0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8月30日,网上传出一份“警情通报”称:8月29日晚上11时许,中关村派出所110接报:海淀区蓝旗营小区清华大学一老师,被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人民币1760万元。图片右下方署名为:“清华大学液晶大楼物业服务中心”。8月30日下午,记者了解到,确有一名清华大学老师遭电信诈骗1760万元,案件详细情况尚待相关部门进一步通报。不过,网友们更加关注的却是:这个清华大学老师为啥这么有钱?(8月31日《每日经济新闻》)

面试热点解析

@半岛都市报韩金惠:知情人士透露,被骗的钱来源于受害老师的个人储蓄及一笔卖房款,“刚卖了房子,就被骗子以手续不全涉嫌偷税及诈骗为借口行骗。”这一说法虽未得到警方的证实,但是这位老师所在的“海淀区蓝旗营小区”,位于北京大学东门外、清华大学西南角,是国家为改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校教师居住条件而建的,目前网上的报价都在600万元起。而且,在北京的一些小区,报价过千万的房子比比皆是。从这些信息来看,卖房得来这么一大笔钱可能性很大。

所以,对于清华大学教师遭电信诈骗1760万元一事,舆论的关注点不应停留在“为啥这么有钱”的质疑上,而是“信息是怎么泄露的”“骗子是怎么成功的”“应该怎么防范电信诈骗”等反思上。否则,对于受害的老师来说,遭受巨大损失之后还要面临收入合法性的质疑,无疑于第二次伤害。更重要的是,一旦公众关注的焦点跑偏了,很可能会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不利于打击电信诈骗行动的开展。

在清华教师被骗这件事上,公众还是应该保持理性。正如一些教育系统人士所说,很多大学老师的收入构成复杂而多元,并不仅仅依靠每月打到卡上的固定工资。所以说,大学教师拥有千万财产并非不可能的事,公众无需过于敏感。退一步讲,即便受害者的收入来源有问题,也无法改变电信诈骗的犯罪事实,更不能掩盖电信诈骗的严重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一个理念,无论是大学教师还是徐玉玉,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每一个公民的个人信息都应该得到保护,每一起电信诈骗都必须得到严惩。

@东方早报佘宗明:在电信诈骗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去指斥受害者“傻”,是在归因层面将电信诈骗牵涉的问题主次倒置,乃至是非混淆。毕竟现实情形更多的是,我们低估了受害者的防骗能力,也低估了诈骗犯的行骗能力。现代社会,确实需要个人具备起码的防骗常识。但如果一个社会要求公民掌握的,不只是防骗常识,而是针对花式诈骗的360度无死角防骗技巧;如果一个社会让民众变成惊弓之鸟,任由警惕之心蚕食社会信任的疆界,逼得人们接起号称“公检法”的电话就骂“骗子”,那这个社会对电信诈骗的治理,必定是大面积失效的。

要看到,现在的电信诈骗和电话骚扰等,通常呈现出“精准制导+向 概率 要获利空间”的特点。“精准制导”,是指作案者很多时候会精心设计、流水线式作业、看人下菜碟式“挖坑”,他们手头掌握了被骗对象的许多准确信息,所以设计骗局时也会因人“施策”。也正因“精准制导”,所以徐玉玉们才更容易上当;至于清华受害的教师,有媒体报道是因为被骗子掌握了具体的卖房细节。骗子连这么细微的事都知晓,恐怕很多人都不会骤然生疑。

电信诈骗向“小概率”要非法获利空间,对应的则是骚扰面之广。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举报中心日前发布的数据就显示,近半年内,网民每周平均收到骚扰电话21.3个;《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说,近一年来,中国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本质上,遭诈骗的清华教师,是万千受害者中的一个。在电信诈骗掌握了“精准制导”和“向 概率 要获利空间”两个杀器的情况下,我们谁都可能栽倒在诈骗犯手上,谁都难打包票说自己逢“骗”。而抱着“你蠢你活该”的心态看清华老师被骗这事,认为诈骗根由不在诈骗本身而在受害者“傻”,才是真的太过“天真”。

 


公务员考试频道为大家推出【2017年公务员考试考试课程!】考生可点击以下入口进入免费试听页面!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梦想助力!


★成功/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方法不对是导致失败的关键原因!在这里,我们将提供:6大优势课程+线上线下集训教学+协议签约!你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将给你一次成“公”上岸的机会↓

【手机用户】→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电脑用户】→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包头日报毛建国:舆论曾经关注过北师大教授董藩的一句话。当时董藩给自己的研究生下了目标,“四十岁时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敢于说出这样一句话,没有底气是不行的,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董藩收入之高。现在,大学老师开公司、忙讲座、做独董,早已经不是新闻,这些老师往往兼具教师和商人的双重身份,甚至商人身份的含量更足一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教师忙着做课题、接项目。据称,“做课题、接项目的提成才是教授们收入的大头儿。”如此说来,包括清华老师在内,一些“混得神”的老师拥有千万财产,实在不算什么。只是,这样的生财有道,只属于一部分老师。目前高校实行的是绩效工资制,在这块工资收入上,虽有收入差距,但不同教师之间差距并不是很大。而且这块收入并不高,生活在一线城市,靠着这块收入,大学老师同样买不起房、买不起车。近日,一则《副教授舍不得装空调被热死》的新闻,让很多人为之心酸不已。类似舍不得装空调的老师,可能不是多数,但大学老师同样有着普通市民的柴米油盐烦恼,却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也是大学老师收入悬殊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有必要指出,这种收入悬殊,与大学老师个人的学术素养、学术贡献并没有必然联系。不是说一个老师只要有学问有贡献,就一定能够获得与其相匹配的收入。这种收入差距,常常与老师所从事的学科,以及个人性格有着很大关系。遥想当年,陈寅恪先生为了养家糊口而绞尽脑汁,即便到了今天,以陈寅恪先生所在的学科及其性格,恐怕也不能过上一些“教授老板”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仅仅因为所在学科的欢迎度不同,因为交际交流的投入度不同,结果造成了大学老师收入的天壤之别。这样的收入悬殊,岂有合理性可言?

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让科学家的待遇与贡献相匹配,生活体面有尊严。大学老师同样应该享受体面有尊严的生活。相对于“清华老师被骗”,高校老师收入悬殊如此之大,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任由这个问题失控,其严重性,并不亚于电话诈骗。

@东方网王羡古:一些网民那略显阴暗的心理从网络上的跟帖留言就是看出来,许多人完全忽略了清华大学那位老师是诈骗案受害者的身份,反而纠结于一个“穷教书的”为什么能有那么多钱?有没有“学术腐败”?有质疑精神虽然是好的,但在完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先入为主地给别人的财产扣上“来路不明”乃至“有问题”的大帽子,是不是太武断和不负责任了?难道高校教师就不能有钱吗?难道大学老师就必须穷兮兮苦哈哈吗?难道让大学老师合法合规地富裕起来,不是在体现社会对于知识文化的尊重吗?还有一些人,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说什么“大学老师竟然也会被骗,这智商配做老师吗”之类的风凉话。或许他们觉得这样能够让自己在短时间内享有一种虚假的智商上的优越感吧,但事实上这暴露了他们在道德层面和看待问题角度方式上的浅薄。历数近年来的诈骗案,“社会精英”阶层中招的例子并不少见。他们或许在其专业领域是翘楚,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谁规定业界精英就一定会熟悉所有诈骗手段?

在诈骗事件发生后,不去指责诈骗者,反而第一时间跳出来嘲笑受害者“傻”,这和被大家痛斥的“女性遭性侵害是因为穿得太性感”的混蛋逻辑有什么区别?这种声音,简直是在给诈骗犯们做“帮凶”,客观上带偏了全社会关注诈骗事件并推动其得到重视和解决的舆论范围。

电信诈骗已然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恶疾,它的阴霾会笼罩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头顶。今天你嘲笑清华教师被骗是“傻乎乎”,焉知明天你不会成为下一个诈骗案的受害者?难道那时候你也甘心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和编段子的素材?少一点幸灾乐祸,少一点看人下菜碟,少一点事不关己就看热闹,相信就能让根除电信诈骗多一点希望和助力!

@红网柯锐:显然,最值得批判的是电信诈骗者。前不久,山东准女大学生徐玉玉因遭遇电信诈骗,抑郁去世,引发世人对电信诈骗极大关注。虽然骗子全部落网,但是公众对于电信诈骗现象的关注,至今仍未退潮。如今,清华大学一老师又被曝遭遇电信诈骗,而且被骗金额高达人民币1760万元。这一新闻迅速升温,其动因很好理解:一是,电信诈骗仍是当前社会热点,二是,新闻当事人是着名学府老师,属社会精英人士,加上被骗金额巨大,具备较大新闻价值。然而,关于此案的舆论,目前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态,在谴责骗子、呼吁执法部门介入的主流声音之外,却有部分人偏离电信诈骗案件,去关注“清华老师为何有这么多钱”。

比如,已有网媒刊文《清华大学一老师被电信诈骗1760万!我只想知道ta到底能赚多少钱?》,引得网友议论纷纷。不是说高校教师收入问题不值得关注,相反,不同地域间、学科间高校老师的收入差距问题由来已久,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议题。然而,在这个诈骗案件尚未破获,相关电信诈骗的事实细节有待调查核实之际,如果报道整篇不谈电信诈骗本身,不去调查、批判诈骗案件,却把精力放在打听当事人收入来源的途径上,不说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起码也是严重跑偏了的。

实际上,当前我国高校老师实行的是绩效工资制,老师通过合法方式获得高收入并不奇怪。退一步讲,即使该老师的1760万元巨款不是来自本职工作,而是其他兼职途径获得,或是来源于炒房炒股票等,那也应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只要不是非法收入,外人就无权置喙。

当前,电信诈骗备受诟病,俨然已成社会痼疾,相关骗局层出不穷。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有待各方去深入调查、追问。如果不去批判电信诈骗案件的始作俑者和运营商等不作为者,而去批评受害人所在群体的收入问题,或去打探案件受害人的收入来源,以满足有些人的猎奇心,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批判价值次序,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值得引以为戒。

解析: “清华大学老师遭电信诈骗1760万元”的消息之所以被广为人知,究其原因,其一是质疑老师为什么有这么多钱;二是觉得清华大学老师这么高智商也被诈骗,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忍不住嘲笑他一把。

事实上,被骗往往与智商没有多大关系,反而是和我们忍心中的一大弊病有关,那就是贪婪,这是天生的,无法改变。在自然界,生物大都处于一种“活在当下”的状态,但人不一样,必须要有不知足,这也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否则这社会就没有意义了。

真是人性的贪婪,催生了骗子这一新型职业,而电信诈骗更是成为人们生活中一大“毒瘤”,电信诈骗之所以日益猖獗,极大归责于其犯罪成本低,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打出上千个电话,发出上万条短信,在这些数量巨大的人群中,难免有人会上当受骗。加之这种诈骗方式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犯罪分子为了躲避公安机关的抓捕,往往选择在境外作案,而这也确实增加了公安机关的执法成本。而侦破类似案件最困难的还在于技术方面,公安干警往往要通过一个没有身份注册的手机号为线索抓捕犯罪分子,难度可想而知。

清华教师被诈骗千余万,再一次表明,电信诈骗,肆虐已极。面对防不胜防的电信诈骗,单靠警示,已经很难发挥作用。惟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不仅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更要拔出萝卜带出泥,将相关黑色产业链上的人都缉拿归案,才能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打压住这股歪风邪气!

2017年公务员面试热点:清华教师被骗1760万,舆论跑偏是个什么鬼.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CR7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