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 导语】高效的学习,要学会给自己定定目标(大、小、长、短),这样学习会有一个方向;然后要学会梳理自身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攻克、落实。本篇文章是©文档大全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期末下册重点》,供大家借鉴。
1.七年级历史期末下册重点 篇一
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训;②轻徭薄赋;③勤于政事;④廉洁奉公;⑤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⑥戒奢从简;
⑦合并州县;⑧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房玄龄)谋杜(杜如晦)断”,谏臣魏征(镜子);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搞好君与民的关系,统治者要执政为民。
贞观之治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此句话还可用于评价“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2、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
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的姚崇、宋璟等为宰相;②重视地方吏治,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地方,亲自考核县令政绩;③戒奢从简;
3、科举制的创立(清朝1905年科举制废除)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设状元。
武则天——设武举和殿试。唐朝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
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4、(隋炀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开凿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开始。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E.涿郡F.余杭G.洛阳
京杭大运河沟通的水系:由北向南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大运河的诗作: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 功不较多。
唐胡曾《汴水》
千里长河一但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大家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京杭大运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运输。如果没有隋炀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绩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他的观点比较客观,全面。
《汴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奏响了隋朝灭亡的前奏。巡行的锦帆还没落下部将叛变之事就发生了,炀帝更是没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
《汴河怀古》较为正确,它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评价大运河的开凿,既看到了但是人们看到的消极面,又看到了当时人们没有看到的积极面,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而《汴水》只是从消极方面去评价大运河。
2.七年级历史期末下册重点 篇二
1、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召开蒙古贵族大会,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4、抗元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为了便利南粮北运,他下令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的运河连同,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还开辟规模空前的海运,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
6、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的《马克-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7、行省制度: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8、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9、民族融合的发展
表现: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③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④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
作用: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七年级历史期末下册重点 篇三
第1课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被称为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实现我国封建历的第三次统一。
2.隋朝大运河:605年起,隋炀帝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感想: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科举取士制度
创立:隋炀帝时,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作用:1)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2)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
4.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推行暴 政。
第2课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1)名臣:敢于直言的魏征(镜子)、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
2)措施: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贡献:唐太宗是我国历杰出的封建帝王,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3.女皇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4.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1)名臣:姚崇、宋璟
2)措施: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贡献:唐玄宗是我国历杰出的封建帝王,在他统治的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
5.唐朝兴盛的原因
原因:1)国家统一;2)统治者励精图治、善于用人;3)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4)民族关系友好;5)对外交往友好;6)注重创新等。
6.唐朝兴盛的启示
启示:1)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2)注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3)处理好民族关系、对外积极主动交往是社会繁荣的重要因素。4)注重人才培养和选用是社会发展的保障。
4.七年级历史期末下册重点 篇四
1、开元之治的形成原因:
(1)唐玄宗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图治”。
(2)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员下放到地方任职,亲自考核县令政绩。
(3)烧毁珍宝,戒奢从简。
2、唐玄宗与唐太宗统治政策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吏治,重视农业生产,都注意戒奢从简,都出现了治世局面。
3、盛世经济的繁荣
一、农业
(1)兴修水利工程,农耕技术发展,南方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蔬菜新品种大都从西域传入(菠菜、食用菌、莴苣),饮茶之风全国盛行(陆羽《茶经》,“茶神”)。
(2)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二、手工业
(1)丝织技术高超,花样品种多。
(2)陶瓷业的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
三、商业
(1)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宏伟富丽,分为坊(住宅区)和市(商业区),街道整齐,人口突破上百万,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繁荣的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称为“开元盛世”。
2、唐朝灭亡:安史之乱后,唐朝日渐衰落,907年灭亡。
3、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
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 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
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 望。
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谏臣。
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 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正在阅读:
七年级历史期末下册重点03-15
一幅漫画的启示作文500字05-12
2017年陕西机械员合格证书办理时间(已开始办理)11-04
鼓励好好学习的句子07-17
春节贺卡祝福语【三篇】03-13
2019年11月重庆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成绩查询入口: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