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评课稿范文12篇:小学二年级语文评课稿范文

时间:2022-01-14 10:48: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年级# 导语】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评课稿范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评课稿范文

  《望庐山瀑布》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的一首诗,我们大家对它并不陌生。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做,气势磅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还有一定的难度,往往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学生读的倒是熟练,但是却毫无感情可言;另外多次重复的读,也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致使课堂倒是出现了“书声琅琅”的表象,但却没有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

  近日,我校开展了青年教师“有效课堂”的教学研究,何老师执教的一节《望庐山瀑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七读显特色。

  在学习课文的整个流程中,何老师紧紧围绕着“读”来做文章。她安排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读”都有任务,读有目的:一读古诗,读准字音;二读古诗,读通句子——直到七读古诗,拓展延伸。环环相扣,丝丝相融,浑然天成。让人不由得感叹和老师的用心良苦。我们知道,二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还很欠缺,老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很清楚的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对今后学习古诗是不无裨益的,起了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并且在读的过程中,何老师避免了重复无趣的低效诵读,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范读……形式多样,让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师生双边活动非常和谐。

  二、品诗达有效。

  一节课是否有效,我认为重要的是看这节课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学有所获。在这节课中,文本是相对静止单一的,甚至是非常刻板枯燥的。但何老师很好地避免了机械地重复。在上课伊始,何老师就利用课件出事了很多张美仑美奂的瀑布图片。这些图片成功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这个课堂先是鸦雀无声——他们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呆了;然后是不由自主的一声“哇!”——他们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学生们心中,他们对这首诗已经有了想要了解,渴望接触的兴趣。再通过对诗句中的字词如“挂”“川”的理解,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感悟等,学生已然对诗的意境与那些图片融为一体,自然也能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这节课,学生读诗有节奏,通顺流利;品诗达意境,如身临其境;学习有方向,步步周到,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自然是有效的课堂。

  这节课上出了语文味,上出了语文课真正的特点,体现了当下语文教学的特色,实实在在,不虚与委蛇,不流于形式,在我的心中,它就是一节不一样的《望庐山瀑布》!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评课稿范文

  《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

  杜老师采用了“激趣导入——初读感知——感悟诗意——课外延伸”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杜老师还制作了相关课件,把瀑布的图片、能调动学生情感的优美的音乐,诗中比较难懂的词句等制成了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情画意。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教学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歌语言的精髓。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杜老师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分三步教学:第一、知诗人,解诗题;第二、明诗意,悟诗情;第三、课外延伸,感悟积累。小组汇报抓关键字词理解诗意,并由几个关键词体会诗人夸张的浪漫主义风格,由此延伸出多首诗句让学生积累,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首诗,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建议:教学古诗抓重点字词时应真正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不能一带而过;积累相关古诗也应有效,如体会李白的诗的浪漫主义风格,可用《夜宿山寺》进一步验证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用徐凝的《庐山瀑布》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进行比较,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引入苏轼的《戏徐凝瀑布诗》。将徐凝的诗与李白的作比较,再引入苏轼的评价,突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理解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评课稿范文

  本文是一个小故事,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来描写的。先是扔石头“很开心”;再是砸碎玻璃“很害怕”然后是见到老奶奶“很不自在”;最后是用自己积攒的钱赔偿给老奶奶感到“一阵轻松”。教语文,也是教做人。教学时应该紧紧的抓住这个线索,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发现,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学习老奶奶宽宏博大的胸怀。同时还要以文为载体,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品析、积累、运用词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徐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教师先发挥了导学的作用,然后是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学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这个变化在教学发展有重大意义。但由于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教学中也出现了自主异化为自流,合作学习变成自由活动的苗头,这不是课改期望中的自主学习。课程标准强调,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教”的方式决定“学”的方式。因此,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教师起着关键的导航、定向的作用。

  这节课,执教者先是从文题中引发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整体读书,概括要义。接着又提出一个整体性的能牵动全篇的有价值的问题——小男孩和老奶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并且又提出了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方法、要求走进文本。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学功能,避免了学生盲目的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以后,教师采取的策略是顺学而教。

  例如,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小男孩在玩时是怎么做的?”,老师问:“你想读一读吗?”

  学生说:“想读。”学生读后,教师再问:“读得怎么样?”其他学生参与评价。一学生抓住“开心”这个词来体会,教师就引导说:“那你就开心的读一读吧!”又如,学生读课文时,发现有一句话表达了小男孩“不自在”的心情。

  老师顺势而导:“不自在是什么感觉?‘从不自在’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带着不自在的情感读一读吗?”在这样的学习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怎么学的,教师就怎么教。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合作、对话、交流。课堂教学既没有失控于学生,又没有教师的牵强附会。

  二、注意多元的理解,实现文本价值。

  培养什么样的个性?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个性。“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母雷特”,但是,以教育为目的的阅读,不同于自由式的阅读。以教育为目的的阅读,首先要考虑文本价值的实现,文本的价值是旗帜,是航帆,是路灯。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呢?我的想法是,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见解和创新的思想,然后在多元的理解中,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通过研讨、反思、辩论,达成理性的认识。当然不一定统一,只要他们说的有道理,我们就尊重他们。

  可能有人问:“什么样叫有道理?”这就在于教师智慧的把握。

  这节课,徐教师注重了学生多元的理解。

  例如:老师问,不自在是什么感觉?

  学生:不舒服、心里不是滋味……。有如:你认为老奶奶是怎样的人?

  学生:宽容、大量、善解人意……再如:当小男孩看到“我为你骄傲”的便条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高兴、激动、内疚……

小学二年级语文评课稿范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K7E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