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君主专制D家国一体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2
2.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3
3.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4
4.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
A因地制宜的管理B中央集权的加强C专制主义的削弱D地缘政治的特点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5
5.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此转变
A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B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C体现了大力扶植民营企业
D导致了工业体系崩溃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6
6.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这实际上是
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
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
C宣示了中方对日作战的自卫性质
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7
7.以下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大中小型建设项目投资表。它表明“一五”时期
A已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小型工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C大中小型工业的投资比重相当
D投资比重向大中型工业倾斜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8
8.“法律足以说明罗马的精神。在历,罗马代表秩序,就如同希腊代表自由。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罗马留下的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材料说明罗马法
A强调维护自由平等
B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C利于维系社会稳定
D成为希腊民主的基础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9
9. 1734年,随着德国第一所强调教学、研究自由的大学——哥廷根大学的建立,一股科学研究自由之风开始席卷莱茵河两岸,人们对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启蒙思想的传播
B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D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0
10.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管理思想变化
C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1
11. 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
A强调不均衡发展工业、农业的正确性
B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
C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D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紧迫性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2
12. 下面是1980--1989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变化示意图(单位:亿美元)。 据此可以推知
A冷战仍然在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B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国际化加速
C科技革命促进了全球贸易新发展
D发展中国家被动参与经济全球化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125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州贸易的主要特征,是朝廷授权“十三家”称为行的商号,作为的对外贸易代理人。开办这些行的主人,即所谓的“行商”,向朝廷捐呈大笔钱财,以保证他们的垄断性特权;据说捐资的数额约为20万两,或5.5万英镑。据称在明代万历时期(1573-1619年),就有大约三十六个行商与十四个国家进行贸易。到明朝末年,行商的数目下降到了十三个,故有了“十三行”的名称,一直持续到清代。由于广州贸易是在外国私商和中国臣民之间展开,所以无需任何官方的外交关系,只要有非官方的生意往来即可。这样,洋商与中国官府之间不允许有任何的直接接触;洋商只能通过指定与他们做生意的中国特许商人,向总督、巡抚和“户部”转呈禀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材料二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在1600年12月31日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1609年,詹姆士一世向东印度公司发出了一张不设期限的特许状,特许状只会在公司连续三年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才会被取消。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挥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力。东印度公司的敌人包括商业竞争者、敌对国家和国内的敌对势力,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保护权利。1680年,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
1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商”产生的历史背景。(9分)
14.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三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点并分析二者对中英两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分值: 2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麦迪逊说:美国政治体制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1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麦迪逊“双向平衡机制”的理解。(说明: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分值: 2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5
【历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货。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融之,或加刑诛。抉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
—白寿彝《中国通史》
16.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6分)
17.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社会发展的影响。(9分)
分值: 2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关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问题表明了苏联政府的态度。他在电报中说:“当然,我也考虑过,美国尽管没有做好大战的准备,仍可能为了面子而被拖入大战,这样一来,自然中国将被拖入战争,苏联也将同时被拖入战争。”
1951年6月4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委员会联合主持召开的关于美国在朝鲜应采取什么政策问题的听证会上指出:“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会给俄国一个合法的借口干涉这一战争,中苏之间的条约具备这样的性质,同时中国人也会根据这个条约,要求俄国人这样做。”
——摘编自齐德学《中苏同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
材料二 “如果美帝国主义真正进攻我们的大陆,那就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战争问题,我们和苏联已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打起来,就是全面性的打。”“我们今天不是孤立的,我们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和联合国都晓得,它要发动战争,那就意味着这是世界大战。”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
19.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积极影响。(6分)
分值: 25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辛亥革命时张之洞即被“妖魔化”了,翻开1903年至1905年期间革命党人在日本办的刊物上,张之洞是一概的汉*、封建卫道士形象。
张之洞与康梁维新派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变法方式的缓行和激进之分最终使二者分道扬镳。张之洞的《劝学篇》集中体现了他这个时期的政治观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是在“中学为体”。但如果细心考虑当时的变革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背景,就会明白这一理念的提出其实是在强调“变革”的一面,而非固守的一面。人们往往只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不愿意去看紧跟在它后面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句,如是,不是对《劝学篇》的内容进行断章取义的解释,可以看到张之洞对西方的感知程度还是相当深刻的。
----摘编自李刚《张之洞:手握经卷的坚定改革家》
2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在革命党人眼中张之洞是“汉*、封建卫道士的形象”的原因。 (6分)
21.概括材料对张之洞及其“中体西用”思想的看法。 (9分)
17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在革命党人的眼中,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儒家纲常名教的。②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解析
“张之洞的《劝学篇》集中体现了他这个时期的政治观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人们往往只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不愿意去看紧跟在它后面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句”;《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考查方向
辛亥革命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抓住重点即可。
易错点
抓不住材料中的重点,理解不透彻。
17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材料认为张之洞是坚定的改革家,其与维新派的区别在于变法方式的缓行与激进之分;②认为人们对“中体西用”思想存在误解,其重心是强调变革而非固守,西学不仅包括西方科学技术(西艺),而且包含西方的制度(西政);③认为张之洞对西学的感知程度相当深刻。
解析
“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是在“中学为体”。但如果细心考虑当时的变革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背景,就会明白这一理念的提出其实是在强调“变革”的一面,而非固守的一面。人们往往只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不愿意去看紧跟在它后面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句,”、“不是对《劝学篇》的内容进行断章取义的解释,可以看到张之洞对西方的感知程度还是相当深刻的。”即可提炼出答案。
考查方向
考察阅读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熟练运用关联词,帮助读懂材料,理解材料意思,即可得出答案。
易错点
断章取义,误解材料意思。
2017年河南高考历史一轮模拟试题及答案.doc正在阅读:
2017年河南高考历史一轮模拟试题及答案12-23
小学生六年级写人作文400字左右02-17
心灵美作文600字07-18
欢度3.8女神节贺卡祝福语06-27
2023年3月北京英语四六级成绩查询、查分系统[已开通]04-25
总经理述职报告模板11-18
儿童舞蹈的教学中即兴舞训练的重要性05-28
停电的滋味作文1000字01-08
快乐的春节作文500字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