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已有4个月身孕的湖北武昌居民艾女士,见另一位孕妇上公车后,身边乘客或装睡,或扭过头装糊涂,便起身将座位让了出来,自己站到下车。
让座本是琐事,可它引发的困局与道德讨论,未曾消停过。“7名中学生拒为老人让座”,“孕妇曝光‘不让座者’照片”,“姑娘让座反被责骂”等,犹如窥探世风的镜子,勾画出现实中参差的道德地貌。在有热度的公共生活里,公交本不该成爱心的“荒漠”。碰上孕妇,人们乐于让座,当为常态。只可惜,在这座车厢里,让座者竟只有另一位孕妇,这种错位与失序,就像是无声的反讽,让人感到心酸。
“陌生人社会”的背景墙,总会为冷漠提供广阔的阐释空间。公交是陌生人的交汇场域,人们的“匿名状态”,也消解了熟人间的伦理约束,减少了“不让座”带来的精神桎梏与耻感。问题是,若人心的道德储备够丰实,或能削减社会转轨与道德坚守之间的离心力,积极担当,才能不做道德上的“无能者”。
涵养公序良俗,对于填补公共生活的道德空格,尤为关键。在生活共同体里,人际的依存与搀扶,避免“孤岛式生存”,是构筑公共生活的根基。某社会学家说:“主动参与和积极的公民生活,对心灵习性的养成至为重要,可抵制个人主义的消极面”。在道德干涸的情境下,我们更需要以心灵雨露,去滋养焦渴的生活枝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