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社戏作文 我的家乡坐落于树木葱茏的松罗乡后溪村,我每年春节都会跟随爸爸妈妈回老家过年。家乡有很多习俗,令我印象最深的非社戏莫属了。提起社戏,记忆的闸门一下子就被打开了,记忆中村里唱大戏的情景如波涛汹涌的潮水涌现到脑海里。 每年春节,请戏班子在池氏宗祠里唱大戏是家乡多年来的.传统习俗。如今,时代变迁,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有线电视、ktv都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然而社戏的风俗却在家乡保存了下来,甚至更加青春焕发。年前每家每户抢着出份子钱来请戏班子,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求神祈福,也是乡民们犒劳自己的一种娱乐活动。入了冬我们就天天盼过年,过了年又日日盼社戏,社戏一开演,我们孩子便寻到了自己的天堂。 “嘉!快点走吧,不然就没位置了。”表哥催促道。我急急忙忙把鞋穿上,“啪啪啪啪”从楼上飞奔下来,顺手从桌子的水果盘拿了点拌嘴的零食与表哥一起跑向宗祠看戏。到了宗祠,因为我们去得晚,座无虚席,戏台下还挤满了站着的观众,大部分都是脸上沟壑纵横的老人。他们有的柱着拐杖坐在椅子上,凝神注视着戏台,等待着社戏的开始;有的手里抓着一大把瓜子,磕着解馋;有的在和别人聊天,似乎在讨论着昨天哪个唱的更好,哪个人的姿势不够标准。 开始演出了,戏台上灯火通明,罄儿、钹儿、鼓儿,打成一片。我们这些小屁孩哪懂看什么戏,“醉翁之意不在酒”,图的是那一份洋溢着节日喜悦的热闹气氛。小旦咿咿呀呀地唱,唱些什么?武生一路打将出来,打些什么?管它呢,戏一开场,我便挤到台前去。二胡咿咿呀呀地拉起来,乐师的脑袋有节奏地摇晃起来;锣鼓铿铿锵锵地敲打起来,鼓手的脑袋鸡啄米一般,每敲一下便有力地点一下头。最有意思的是有些演员一上场,手上就捧着个套在身上的“呼啦圈”,一步一摇晃的,好滑稽哦!我指着那“呼啦圈”,笑得前俯后仰:“他们也玩呼啦圈呀?”表哥忍俊不禁,拍拍我的脑袋:“这可不是什么呼啦圈!”听到这句话的我,随即起了好奇心,眼里放了光一般死死盯着表哥,好奇地想马上知道答案。表哥也起了兴,指出了手指,神秘地笑道:“这可不是什么呼啦圈,这是腰带。”“腰带?”“其实这也不叫腰带,太现代化了,在古时候呀,叫做大带或搭带,在戏台上是官员的一种特色服饰哦。”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表哥笑笑:“丫头,认真看戏,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哦!”渐渐地,我晓得李世民是个难得的贤主,红脸关公和环眼张飞是结义兄弟,刘备原是卖豆腐的,严嵩是个大坏蛋,秦桧则更阴险,把精忠报国的岳飞父子也害死了・・・・・・花脸、白鼻子每走一步耸一下肩膀,抽一回鼻子的是奸雄;寒酸的秀才是必中状元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社戏里仿佛没有彻底的悲剧,每场戏都有一个大团圆,观众看着看着也就遂了心愿,皆大欢喜。 “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这副对联生动地刻画了社戏场面。我爱家乡的社戏,无论我今后走向何方,社戏是维系我跟家乡的永远情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1845a057a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