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一动皆有意 一花一草总关情 张楚廷先生根据教学环境诸要素的主要特点将教学环境划分为四类:教学自然环境、教学物质环境、教学人际环境和教学观念环境。其中教学自然环境和教学物质环境属于有形的实体存在,称之为教学硬环境;教学人际环境和教学观念环境均属无形的客观存在,称之为教学软环境。正因为教学软环境是无形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它赋予教师无限的空间与遐想,给教师提供了探索与创造的平台。它如水、如阳光、如空气感染着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是教学必不可少的因子。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关于如何创建班级软环境,谈谈自己一些肤浅的体会: 1.协调统一——文化舆论相辉映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软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班级文化建设具有间接而内隐的教育影响,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还能为形成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着桥梁纽带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内在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知道自己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后,我一直在思考:我该给孩子们创色一个怎样的班级文化环境呢?“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女儿的歌声激起了我的灵感,葫芦娃,正直、勇敢、团结、聪明,这些优秀的品质不正是孩子们所需要的吗?何不就把班级命名为葫芦娃中队呢!思路一旦打开,想法便纷涌而至,47个孩子,可以化身为47个形态各异的葫芦,加以滕蔓,将板报巧妙分割,色彩鲜艳的版面既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成为班级面貌的一大特色。同时,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在葫芦娃上贴五角星、红苹果等奖励措施,比比谁最棒,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整个文化布置协调统一,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又和班级舆论相互辉映,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奠定了基础。 2.彰显细节——时时处处需留心 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成长的基本场所,是学生在学校的“家”。如果一间教室能如一个充满爱与温馨的家一样,不存在戒备,不存在威胁,更不会放任自流,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为孩子提供安心、舒心、称心的教育环境,那么这样的教室即使不一定会创造奇迹,也一定会让身处其中的学生终其一生都难以忘记。 窗明几净的环境、井然有序的课桌摆放让人赏心悦目。讲台上、窗台边放些绿色小盆景,亲手栽些小植物,既给班级带来一抹绿意,净化了教室空气;也让孩子们学着了解植物的特点,关心身边的一草一木。两边的墙壁上,一条条醒目的标语,无声地影响和熏陶着孩子;讲台上,一个原本废置的笔筒,重新修饰下,用海绵纸换上新装,添上几笔,弯弯的眉毛,上扬的嘴角,相信讲台下的孩子们看到这个笑脸定会带来一天的好心情;随时在讲台上放一卷纸,想上厕所却又没 带纸的孩子们可以随意拿起。两边的窗帘就用女孩松掉的蝴蝶结,轻轻地挽起,别有一番情趣。后面的图书柜上,一排排整齐的图书,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每一个孩子的生日记在心头,及时为孩子送上生日的祝福,让她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一个个细节彰显着魅力,在教师时时处处的留意下,班级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磁场,教室更像家了,更有了家的气息,教室如家一样温暖,如港湾一样安宁,如亲人的肩膀一样可以依赖。 3.推陈出新——善于思考求创新 班级软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就像春雨,润物无声,将知识、智能、情 操、审美、修养洒向学生干渴的心田,去感染和教化学生。班级软环境的建设更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善于抓住可利用的资源,不断地推陈出新,让班级建设充满灵动的气息,成为一个具有共性又个性张扬的群体。 一年级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不知道,处处需要引导。一节课将要下课时,你会发现原本整齐有序的桌椅此时已经东倒西歪不成样,桌面上的学习用品杂乱无章。细细一看,我的讲台上也是乱七八糟,灵机一动,我对孩子们说道:讲台就是我的地盘,我的地盘我整理,卡片下面藏,粉笔归盒中,书本一边放,你的地盘呢?聪明的孩子也学着我的样,说起了儿歌:我的地盘我整理,铅笔橡皮放盒中,书本桌肚放,桌椅再来排一排,一切都变样。这样的儿歌琅琅上口,不到一个星期,孩子们全都会说了,边说边做成了即将下课时的例行公事,桌椅摆放明显比一开始整齐多了。 推陈出新、不拘一格、富有创新的班级软环境建设让班集体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种氛围中体现出来的班级精神文化,成为了培育人才所具有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对于整合孩子们的昨天、创造孩子们的今天、规划孩子们的明天,必将起到承前起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把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忘光之后还留下来的东西。” 把学习的东西忘光后学生还能余留下什么呢?不正是教师以隐蔽的、艺术的手法来进行教育,通过精神来影响人,让学生在一种默契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地得到教育吗?也不正是班级的软环境建设吗?一举一动皆有意,一花一草总关情,班级软环境建设是一个细致而漫长、睿智而开放的过程,它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流连的精神家园,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让孩子们手牵手、肩并肩、共前进、齐成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23dc2ea60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