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简案 上海市陆行中学北校 倪瑾谊 【教材和学情分析】 《在那颗星子下》是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少年心事”单元中的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初中时代的一件事,通过四个意外的巧妙编排,刻画了作者当年的活泼、顽皮、聪明的形象,塑造了一位体察学生、和蔼亲切的英语老师,表达了“我”对林老师的感激与眷恋,展现出一个顽童的心灵成长,表达了“我”对中学时代和少年心境的一份特有的沉醉。 《在那颗星子下》结构紧凑、语言诙谐、感情真挚,可读性极强。六年级的学生在情感上会对本文所叙之事和所抒之情产生极大的共鸣,而且能够通过人物描写,大致把握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六年级学生对散文这种文体尚陌生,且语言感受力和语言积淀相对薄弱,这就需要老师在关键词句、细节描写上加以指导和分析,体会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变化。 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的散文具备了诗歌的特点,不仅呈现出纯净、清丽、脱俗的诗歌韵味,还增添了幽默、活泼、传神的语言特点。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仅要关注散文的文本特征,还要体现个体作者的“个性”特征,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散文的阅读方法,还有具体作家作品样本的独特价值,使学生喜欢,使他们懂得,更要使他们读好。 【教学目标】 1.读懂内容,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情谊,体会“我”对中学时代和少年心境的一份特有的沉醉。 2.品味语言,感受诗人“浪漫之外充满智慧和幽默”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师生情感,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浪漫之外充满智慧和幽默”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作者,带领学生“浅尝”诗人散文的语言魅力。 2、三言两语,梳理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的“诗人”身份,提醒学生关注本文的语言特点;梳理课文内容,为分析人物形象作铺垫。 (二)活动一:品读语言,感知“我”与林老师的人物形象。 1、教师明确活动要求:在两个人物之间,你更喜欢谁呢?为什么? 2、学生用默读或轻声朗读的方式,边读边圈划出语句。 3、全班交流,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进而把握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 (三)活动二:师生交流,解读林老师的“美丽”。 1、与学生分享自己第一次读完课文的感受,以“美丽的林老师”为议题开展课堂讨论。 2、解读文题:为什么要把林老师比作一颗“星子”? 3、用诗歌的形式呈现课文结尾,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第一层主旨:表达了“我”对林老师的感激与眷恋。 设计意图:,进一步品读文中关于林老师的描写,解读意象“星子”,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主旨。 (四)主题再探: 1、 要求学生将状语结构的课题填写完整,进而引发学生对课文第二层主旨(对中学时代和少年心境的一份特有的沉醉。)的思考。 2、导入“散文特点”与“舒婷散文特点”的知识卡片,对本文的思想感情进行小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211c775453610661ed9f4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