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楚辞 一、楚辞的知识 1,楚辞的含义 “楚辞”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称,一是总集名称。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时,宋黄 伯思《翼骚序》云: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这 就是说,“楚辞” 是指战国后期屈原等人创作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的专用名称。 西汉时, 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于是《楚辞》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现存最早楚辞作品是王逸《楚辞章句》 。 2,楚辞的产生及特点(与《诗经》比较)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会交流的产物,是春秋以来楚国形成的独 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影响和孕育 3 ,楚辞特征 ( 1)从诗体看,楚辞较之《诗经》篇幅结构增长,句式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 落。这就使抒情达意更为透辟淋漓,扩展了抒情的容量。 ( 2)从语言看, 楚辞多用楚语楚声, 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出现。 句中或句末多用 “兮” 字, 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楚辞与《诗经》语言的质朴不同,以绚丽多彩为特色。 ( 3)从诗风看,楚辞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情感奔放,具有浪漫之风。 二,《离骚》的题义、主题、成就。 1, 释。司马迁认为: 题义:“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 原贾生列传》 ),班固释为: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离骚赞序》),王逸释 为: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骚,愁也,经, 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经, 以风谏也。”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说法主要是这两种。其中以马、班之说最为可信。还有游国恩 《离骚纂义》的“音乐名称”说,且有牢骚不平之意。 2, 容:《离骚》是原屈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全诗 2490 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 思想内373 句, 《离骚》是屈原心 灵的歌唱,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展现了诗人“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表现了他为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 神和“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3, 艺术成就: ( 1 )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 2)运用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以驰骋想象,把现实与神话境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构成 变幻多彩的情节和诡奇的意境,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 3)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众多比喻构成一连串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创 造出一种寄托遥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表现手法。 ( 4)形式、语言的创新 从体式上看, 《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 “骚体”。 就语言来说,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 多用“兮”字,置于句尾或句中,隔句一用,促成句式的变化,切合感叹抒愤的语气,极 富抒情意味和感染力。 《离骚》中的“求女”有什么喻意? 《离骚》中有著名的“三求女”情节。一是求宓妃(神话传说中称洛水女神) 女”喻意的解说多种多样,似成一个难解之谜。综括可分为十类。 1 、以求女比喻追求贤臣。 3、以求女比喻追求美政。 2 、以求女比喻追求贤君。 4 、以求女比喻追求淑女。 ,二是求娀氏 之佚女(神话传说中为帝喾之妃,即简狄) ,三是求虞氏之二姚(神话传说中为夏侯少康之妃) , 古今关于“三求5、以求女比喻追求理想。 以求女暗斥郑袖。 6 、以求女比喻追求爱情。 7 、以求女比喻追求知音。 8 9 、以求女比喻追求贤后妃。 10 、以求女比喻追求通君侧之人。褚斌杰《楚辞要论》亦认 为是寻求可通君侧的人。 汉乐府 1,乐府的含义 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殷商设瞽宗,周设大司乐,秦有太乐令,皆掌管音乐。西 汉时的“乐府令”掌管俗乐(太乐令掌管雅乐。东汉时更名太予乐署和黄门鼓吹署) 。据记载, 汉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六朝时,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 “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至建安,有古题乐府;至唐, 又有新题乐府。 2、乐府诗的分类: 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 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叙事生动。 汉乐府民歌最主要的特色是长于叙事。汉乐府民歌叙事生动活泼,善于铺陈、渲染气氛, 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2).人物形象鲜明。 汉乐府民歌善于运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陌上桑》中罗敷与使君的对 话,表现了罗敷的聪慧、机智、勇敢、高傲和自尊的性格。 (3).句式自由、变化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 句法、 长短随意、 整散不拘。(4).语言朴实凝练, 长于叙事言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饱含感情。 4、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特别是对后代诗歌产生着巨大影响。 首先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建安作家“借古题写时事”的古题乐府;杜 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白居易“诗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都是对这 一创作精神的继承。 其次,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形式是杂言体与五言体,突破了《诗经》 的四言格式,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表现力。特别是五言体诗对末建安五言诗的产生,有着重要 启示作用。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后世诗歌 创作提供了许多借鉴。 重点: 正始至东晋诗歌 1,正始 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 ( 240— 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则包括正始以后至西晋立国 这一时期的文学。 2,正始文学的总体特征: (1)在整体风貌上,建安文学中那种高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已基本消失,而对人生的 哲理性思考以及浓烈的对人生的忧虑嗟叹成为作品的主调。 (2)在艺术上,正始作家不再效法建安诗人用模仿乐府叙事体的方式揭露时事,而是将抨 击时事与抒写感愤融为一体,使五言诗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诗歌在艺术进一步文人化。 (3)在风格上,正始诗人创造了曲折隐晦、清隽艰深的风格,并开创了把多首托喻寄兴的 诗歌集合成五古咏怀组诗的体例。集中反映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感怀。 3,西晋文学特点 两晋文学最为繁荣的时期是太康 (280〜289)、元康(291 — 299)年间。即诗歌创作多追求形 式华美,而内容则比建安、正始时期较为贫弱。最能代表西晋文学风貌的作家是陆机和潘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34539f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