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的管理体制

时间:2022-07-31 00:39: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学管理分为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大学外部行政管理,后者包括大学内部行政和学术管理。中国近代大学管理体制以中央集权管理为主导,它经历创立、发展和改革的演变过程。



大学外部管理机构



1905年废科举之前,清政府相继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京师大学堂、学务处作为兼管或专管全国新式教育的行政机关。之后,中央设立学部,下设专门司具体核办大学堂等各种专门学堂事宜。



19121月,南京临时政府改学部为教育部。其下设专门教育司大学科分管大学教育事务。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组建教育行政委员会。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仿效法国的大学区制,改教育行政委员会为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在地方,不设教育厅,分别成立各大学区,作为大学院的下属机构。192810月,国民政府成立教育部,代替大学院的行政功能,其下设高等教育司;另将中央研究院划出为独立机构,直属于国民政府。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几经变动。194911月成立教育部,下设高等教育司,分管大学教育等事宜。195211月,从教育部中分设高等教育部。1958219667月,高等教育部与教育部两度分合。19707月,成立国务院教科组。19751月恢复教育部,内设高教一司、高教二司。19856月,撤销教育部,改设国家教育委员会,作为国务院主管教育的综合部门。19983月,恢复教育部,下设高等教育司。此外,中央其他部委及省市兴办的大学,分别由相应部委的管理机构、省市教育厅、高教局管理。



大学内部管理模式



清末,京师大学堂内设分科大学堂,由总监督总管各分科大学事务。分科大学设监督,每科1人,掌管本科的教务、庶务、斋务事宜;其下设提调各1人,分别管理该科功课、


师生事务、文案、收支、厨务及宿舍等。



民国初年,大学设校长1人,各科设学长1人。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倡导学术自由和分权管理。如:成立教授评议会,参与决定学校重大学术问题;设立行政会议,执掌学校行政大权;设立教务处和总务处,分别管理全校的教学、人事和财政工作。



从五十年代开始,大学取消学院制,实行校系两级行政管理。1956年确定大学实行党委制,由此建立比较完备的党委领导体制。由于大学行政包办校内一切学术管理事务,使教师的学术权力受到严重削弱;校级党政领导机构不断膨胀,导致大学行政管理效能每况愈下。因此八十年代以来,不断改革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措施有:恢复重建大学的学术民主管理机构,普遍设立学术委员会、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重建学院制管理模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1885d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