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 我们说生活中处处是学问,理所当然的,经济学现象在生活中也非常之多。什么是经济学呢?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有时候我们面对一些问题也相当的疑惑,这就需要用经济学原理来剖析它,解释它..... 一:我们经常会买衣服,不同的人身材不一样,买的衣服尺码也就不一样,这是个很常见的现象,那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 解释: 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当然了,肯定还有其他的原因,我们知道它是经济学现象并且知道该从哪方面来了解它就好。 像这样的小问题还有很多,再比如: 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解释: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这里体现的就是经济学里的效益最优化的配置原理。 在生活中买房子的问题一直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 在农业经济时代,地主家总是有余粮,所以地主有一个特征就他们家有大大的仓库。里面好象啥都有,当然,最多的就是粮食。每次农民起义,开仓分粮,总是小时候小人书里面的经典画面。有多大的仓库,里面藏有多少粮食,某种程度上,还是财富的象征。 时钟飞快的旋转到二十一世纪初,正在城市化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按理说,城市里的新新人口,可能会保留原来家里有仓库的习惯,房地产开发商,更应该针对消费者推出二室一厅一仓之类的产品。但是,你翻看晨报,日报,晚报中各种各样的房产广告,有一室一厅,二室一厅,二室二厅,„„就是没有二室一厅一仓的产品介绍。 这是因为城市经济里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拥有大的市场,大的货架。只要你有钱,生活必需品,是最容易满足的,有些超市还24小时营业,什么时候你都可以去“开仓购粮”。 自家的仓库,早已经转化为公共的货架。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手里有“通用货物”,简称通货,就可以到货架上去换取你需要的物品。 所以,自家再也不需要仓库了。二室一厅一仓,这样的房产广告,永远也不会出现在商品充裕,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 只有很特殊的情况,人们才会去购买物品屯在家中,形成小仓库情况。这个时候,不是经济上出现问题,就是社会上有事情发生。比如,2003年非典的时候,因为心理的恐惧,很多人就把自家变成了一个小仓库。另外,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几次抢购风潮,也是典型的案例。 二室一厅一仓的虚构案例思维发散一下,我们不修建仓库存储粮食了,因为我们有了通货。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修建一个另外的仓库存储金钱呢? 还真有这样的案例,上世纪80年代老有这样的报道:某某某不放心,把自己的钱储藏在菜地里面,结果坏了,烂了„„ 这样的故事,如果今天发生,也还会是新闻。因为,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把它们送到市场上去交易,到货架上去流通,然后换回我们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已经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则。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交易得到的通货,也就是钱,市场上也有了公共的仓库,这些仓库的名字叫金融机构,其中我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银行了。我们把钱存在银行里面,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用就可以。不需要把你这辈子要花的钱都带在身上,这和我们不用把这一年要吃的粮食都买回来存储是一样的道理。 市场这个大仓库,让商品充分流通,可以使得全社会物品配置的优化,并且效率更高。因为家里的仓库,变成了公共的大仓库,管理大仓库这个人,一定会想办法让仓库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才符合他的最大利益。 同样的,金融业这个特殊的仓库,也会想办法把我们给他们的货币效益最大化,利用率达到最高。这样,达到全社会的货币配置的优化,效率更高。 现代家庭中,唯一有仓库效应的是女人的衣橱。其中有80%的衣服基本不会再穿,资源利用率很低。谁能想到一个办法让他们货架化,一定可以发财。 随着人口的暴增,我国也开始了第五次人口普查: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男女比例为116:100,远高于自然选择的结果。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中国“重男轻女”现象的产生: 1、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升高到119.92。也就是说,每出生100名女婴就相对应地出生将近120名男婴,与正常值106相比有严重的偏离。其中在海南、广东等省份,这一比例更高达130:100以上,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达到的比例。如果以此推算,20年后,中国将有三千多万成年男子娶不到妻子。 有人认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这一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但为什么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多生男孩,而不是相反?值得关注的是,性别比高的区域并非仅仅在素有“重男轻女”习俗的农村,在城市中同样存在。这种“男孩情结”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对父母来讲,家庭财富增值的重要途径就是对子女进行投资,培育人力资本,通过子女使自己的生产力得以延续。当家庭财力有限的时候,必须有选择地进行投资,这时候,就遇到一个选择投资对象的问题。到底把钱花在男孩身上,还花在是女孩身上呢?这种投资对象的选择应该满足家庭财富增值最大化的要求。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体力和持续力是财富生产的关键性因素。从事农业生产当然离不开体力,这方面女人处于劣势。即使从事智力活动,如读书考试,由于女人要担负生育子女的任务,其持续力也比不上男人,男人更容易持续努力直至取得功名。因此在传统社会,男孩的投资价值要远远高于女孩,把有限财力投到男孩身上符合进化意义上竞争效率的原则。 由于下一代家庭是由男女双方共同组成,下一代家庭的收入分配必须体现一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样才能对男方父母的人力资本投资形成有效的激励。而传统上的男婚女嫁正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男方父母对下一代家庭的财富有了更大控制权和剩余的分配权(有权利对下一代提出物质上和服务上的要求),而作为补偿,男方父母会付给女方父母一笔固定的酬金——婚嫁彩礼。这样一种婚嫁制度安排体现了一种效率原则,也揭示了重男轻女这一传统观念的理性根源。 虽然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家庭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城市中,父母可能有了养老保险,父母已经可以在物质上不再依赖下一代了,而且生产劳动也越来越少地依赖体力,但城市中的重男轻女现象并不比农村少,城市中的新生儿男女比例同样失调。原因在于,对父母来讲,养育一个女孩所需付出的成本(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可能远远超过养育男孩的成本——女孩出门更容易让父母担心;女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男生;女性在职场竞争中还是处于相对劣势;女性成功人士(如政治家和企业家)的比例还是很低„„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的因素可能使多数的父母更倾向于要一个男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5aef9e2d9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