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摘要

时间:2022-04-15 18:23: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摘要 10 社会学 张诗嘉 11101140002

城市与当代文明

现代人生活模式的鲜明特征是:人集中形成巨大的社会,周围围绕着次要的中心。 城市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并不能完全或精确地衡量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程度。 理解并尽可能把握当代社会生活中某些关键问题的必要的先决条件,或许能提供一个理解人和社会结构面临的变化的最有启迪意义的视角。

城市对生活模式的影响并不能彻底抹去以前居主导地位的人类交往模式。农庄、庄园和村庄是典型的定居模式,如果将城市—工业社会和乡村—民俗社会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理想共同体,可以把城市和乡村看作人类可以选择的定居方式的两极,就能立足这个视角来分析当代文明中出现的基本人类交往模式。

这一节具体阐释了现代文明对城市的影响,当然,不可忽略早起民俗社会的作用,在城市与乡村这两个对立的体系中,城市的生活模式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城市的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定义试图突出鲜明的城市社群生活模式的要素,不能单纯以大小规模来确定城市共同体的特征。(城市是一个行政概念,在描绘城市地区时共同体边界其决定作用)

不能局限于城市的实际范围来理解城市生活,要看到城市以外的地区(因为交通和通讯等技术发展也影响着乡村生活),这样才能充分理解左右为一种生活模式的城市生活。 城市化不再仅仅以为着是人们被吸引到城市、被纳入城市生活体系这个过程。它也指与城市的发展相关联的生活方式具有的鲜明特征的不断增强。最后,它指人群中明显地受城市生活方式影响的变化。

只有将人口密度与重要的社会特征联系起来,才能区分城市与乡村的基础。 城市生活不局限于我们用以定义城市的条件的地方,城市影响所及的任何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城市生活。

城市生活和城市化并不仅仅局限在有形的、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城市地区。 不能将城市生活方式与工业主义和想带资本主义混为一谈。 这一节解释了社会学对城市的定义的几个角度,它不像行政上对城市的定义那么确切那么容易规范,因为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作者强调不能单纯的以规模大小来确定城市共同体的特涨,需要突出鲜明的城市社群生活模式的要素。社会学定义中更强调主观上的城市生活特征。

都市生活理论

下述几点关系的社会学命题:人口数、居民密度、居民和群体生活的差异。

人口集合体的规模

血缘纽带、邻里关系、世代生活受同一民俗传统影响等形成的情感荡然无存。竞争和正式的控制机制代替了民俗社会赖以存在的坚实纽带。

人数的增加涉及社会关系的特征的改变。相对于日常生活中见到并与之交往的人数,们认识的人所占的比例很少,他们对这些认识的人缺乏广泛深入的了解。

城市生活的一大特征是次要接触。都市社会关系的特征是肤浅、淡薄和短暂。一方面个体拜托了亲密群体对个人和情感的控制;另一方面他市区了传统有机体社会中人自发的自我表达、自信和参与意识。这根本上导致社会反常状态或虚无状态。


这节很清楚的解释了人口规模扩大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它是乡村生活到城市生活转变的必要条件。

人口密度

地理范围稳定不变,人数增加会产生差异和专门化,因为只有这样该地区才能承受增加的人数。因此在将人极其活动多样化、提高社会结构的复杂性方面,人口密度增强了人数的作用。 异质

都市环境中不同类型的人的社会交往瓦解了刻板的等级界线,阶级结构变得更复杂。市社会的等级结构被分化,更充满了差异。个体不对任何群体抱有归属感,他们所属的群体没有自发地形成单一的等级结构。

都市生活理论与社会学研究的关系 都市生活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社会学通常将下述几点描述成都市生活方式的显著特征:次要接触代替主要接触,血缘纽带式微,家庭的社会意义变小,邻居消失,社会团结的传统基础遭到破坏。 通常最持久的关系:经济地位或决定城市个体生活的其它基本因素与个体组成的自愿群体的关系。

都市和集体行为

自愿群体的活动的目标可能是经济的、政治的、教育的、娱乐的或文化的,都市人主要借此来表现、发展自己的个性,谋求地位,从而使自己有能力继续人生未尽之业。

脱离血缘影响的城市新组织在城市不断变幻中寻找定位,若发展不好,容易导致城市问题,例如犯罪率上升等。由此,城市社会的控制要通过规范组织的群体来施行。

都市生活的变化对城市影响很大,所以我们要了解都市生活这种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城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6825d32a32d7375a41780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