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志学权谋:从田丰之死,看领导对进谏人心理演变的三个阶段! 【出处】《三国志》 袁绍传 【译文】袁绍率大军南下之初,谋士田丰曾劝谏他说:“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他的军队数量上虽比我们少,但我们也切不可大意,不如从长远打算与他对峙。凭将军您占据险要的山河地势,拥有四个州的土地和百姓,您可以对外结交天下贤士,对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操练兵马,然后选出一些精锐部队,编组几支奇兵,在曹军不备的情况下轮流出击,骚扰河南地区。曹军救援右边则击其左翼,救援左翼则又攻其右边,如此连续不断,使曹军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宁,田野荒废,士卒厌战,我军不需大动干戈而敌军已疲惫不堪了。用不了两三年,曹操便会拖垮了,可眼下将军您放着深思熟虑的长远大计不用,却要倾全力决战于一役,万一这一仗打不赢,您可是后悔莫及了。”袁绍不听,田丰再三规劝,力谏不可轻率出兵。袁绍大怒,以为田丰是有意散布失败情绪扰乱军心,于是下令给田丰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等到袁绍大军溃败后,有人对田丰说:“你的预言果真变成现实,这下子大将军会更加看重你了吧!”田丰叹气道:“如果袁公打了胜仗回来,我倒是能够活命;如今他大败而归,我是必死无疑了。”果然袁绍回到邺城后对左右的人说:“当初我没有听从田丰的劝阻,眼下要被他耻笑了。”于是传令把田丰杀掉了。袁绍外表宽容文雅,喜怒不形于色,颇有大将风度,而内心却多猜忌,嫉贤妒能,妄加陷害。田丰之死正是最好的例证。 【解析】田丰之死,侧面证明了袁绍的内心猜忌和嫉贤妒能,但是我们如果站在权谋角度来分析田丰之死的三个阶段,就能够侧面得出,袁绍心里的演变过程,就能够了解领导权谋心思,从而有效的避免自己成为只懂智谋不懂权谋的田丰。一个好的建议,最终让自己丢了命。 1、态度阶段 和曹操的斗争,是采用速决战还是持久战,田丰和袁绍产生了观点上的矛盾,田丰论证持久战的好处。为什么这个正确的建议袁绍并不采纳,就是因为田丰没有照顾到袁绍的心理。持久战的前提是,曹操势力强大,而袁绍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觉得,我势力这么强大,我还要怕他?你田丰此时说这段话,就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你田丰个人态度有问题。 在职场,很多时候,并不是你说的对还是不对,而是让领导认为你个人态度有问题,你并不是替他考虑。记住,领导考虑对错之前,先考虑你的立场,也就是态度问题。态度不好,一票否决! 2、权力阶段 如果田丰提出建议,袁绍并不采纳,田丰就此而止,袁绍也只是内心反感田丰而已。毕竟出发点是对的。但是田丰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自己和袁绍唱反调。而且还是公然的唱反调。这让袁绍就有点下不来台。这不是观点的态度的问题了,这是对袁绍权威的公然挑战,而且在广大将士中间造成了不了的影响,搅乱的大家的思想。田丰是否定了袁绍的权力。所以袁绍直接把田丰囚禁起来。 职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领导采纳就采纳,千万不要再否定之后据理力争,这样的后果,就会从你态度问题,上升为你藐视权力的问题,不管你什么原因,藐视权力就是最大的错。 3、面子阶段 袁绍打仗失败了,当大家都对田丰道贺的时候,田丰此时已经猜到了袁绍的心思,如果打赢了,袁绍对了,还能包容自己,如果失败了,丢了面子,几乎不可能让一个证明自己错误的人存在。后来,果不其然,袁绍怕田丰的嘲笑,直接把田丰杀了。这从权力之争,已经上升到面子之争。你让领导没了面子,这就意味着,你让他失去了威信,这就是动摇他的权力基础,你还不死? 职场上,一定要明白,做老大要保持永远正确,任何的错误都会有损权力基础。你用自己的对来证明领导的错,这也就职场生命的终结。其实还是毁在公然,如果这个建议私下提出的,也没多大事。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来,田丰的死,不仅仅是个建议的问题,而是通过从观点升级到态度问题,从态度问题升级到权力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732b10a74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