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并理解诗中的生字生词。 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深情。 学习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此革命史诗的威武雄壮和磅礴气势。 通过诵读,总结“七律”的诗歌形式,在此基础上,再体会它能凝练概括地表达思想内容的好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 《七律 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旧体诗,也是史无前 例的伟大的革命史诗。该诗最早收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德《红星照耀中国》 一书。后经作者同意,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七律”指明了该诗的体裁, “长征”揭示了该诗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总结“七律”的形式特点: 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二四六八句要押韵; 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平仄相对 二·结合注释诵读,整体感知 师生互动,分析结构 (1)全诗的中心? ——1、2句 (2)第3、4句扣住1、2句的什么来写?——千山 第5、6句扣住1、2句的什么来写?——万水 各以什么为代表?——五岭、乌蒙 金沙江、大渡河 (3)结尾两句以“更喜”承上启下。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为 全诗注入了怎样的感情?——乐观的革命豪情。 三·品味语句,感知画面 1·《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 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腾越五岭 气势雄壮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疾跨乌蒙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巧夺金沙江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飞夺泸定桥 1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之后个个笑逐颜开。 ——喜踏岷山雪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提示: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史实)的描述,对共产党人 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四·语言赏析 1·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 互相矛盾吗?为什么? ——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 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是为了突出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 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和“寒”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 法。 ——“暖”字写出了拍击着悬崖峭壁的金沙江水浊浪滔天、热气腾腾; “寒“字突出了大渡河险桥横架,根根铁索寒气逼人。 这两个字极富感情色彩,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正在行 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说成是“三军过后”? ——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方面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 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 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五·背诵全诗。 六·延伸阅读:《忆秦娥 娄山关》《清平乐 六盘山》 阅读体会:毛泽东的诗词总体上是什么风格?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9748f6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