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佛教文化

时间:2023-09-17 10:38: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佛教中国化的典型——《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部描写佛教取经故事的文学作品,《西游记》的题材来看,本身就是来源于佛教的取经故事。在西游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取经的佛教性质一直没有改变。然而,从《西游记》的性质来看,是一部描写神魔之争的长篇小说,然而,相对佛道二教来说,佛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哲学思想,更注意以其深邃的哲理来征服善男信女。其修禅成佛的途径,无非就是积德行善,念佛坐禅等等。

西游记的主题是表现道教全真道的教义,而全真道则汇聚了的思想和境界,并且将之道教化,所以,西游记中的佛教人物、名称、故事、境界等都必须从全真道的角度去看。西游记所表现的道教全真道的教义,但全真道却包含着儒、释、道三教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而三教合一最根本的焦点便在于“心性”二字。儒家要“养心存性”,道教要“修心炼性”,儒家则是“明心见性”。从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中窥视皈依佛门的心路历程,并从他们的行为中窥视佛家的行为准则。

因果轮回报应是佛家的重要主张,这在西游记的开篇就有所阐释。孙悟空出世后不久,在花果山不想 “受老天之气”,造访名师学得本领,后又打到阴司将生死簿上的猴属名字一概勾掉。后又两次大闹天宫甚至说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狂言。而这一系列恶性都不被佛家正统思想所认可,所以佛家掌门人如来出面将狂妄的孙行者压在五行山下达五百年之久。如来的出面,孙行者为他之前的恶性付出代价开始承受恶果,后得到观音的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此踏上皈依佛门之路。同样蛇盘山鹰愁涧的白龙,身居高老庄的猪八戒,身居流沙河的沙悟净他们都是得到观音点化的佛门有缘人而他们的不同经历也都阐释着佛门的因果报应论。

佛门之人一直主张普度众生,让众生能够脱离苦难。身为佛门中人,是严禁杀生的。这在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路上有同样有所阐释。身为师傅的唐僧,以说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与此同时,他也严格的要求自己的三位弟子严守此戒。而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的内容之一,也正是练就他们戒杀生之恒心的过程。

贪图美色,犯下色戒,这也是佛门之中的大罪,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也包含他们能否果断拒绝美色的考验。在这一点上尤其以唐僧、猪八戒为甚。七十二回,猪八戒口中的“女菩萨”实则就是抓走自己师傅的妖怪,可面对一个个貌美如花的妖怪时,猪八戒淫欲顿起,早把营救师傅的大事跑到九霄云外。幸的是,最后他能及时清醒。这正是对他淫欲思想的考验,而像这样的例子在西游记中随处可见。在师徒四人中,唯有唐僧长得一表人才,且不会武功,更有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传言。因此唐僧成立西行路上一切妖魔鬼怪志在必得的对象。唐僧也因此要时常面对许多貌美如花的妖怪,在这些妖怪中,对唐僧加以诱惑的不在少数,而一心皈依佛门的唐僧能够在多次的引诱中坐怀不乱,也正体现了佛门之人严守淫戒的戒律。

身为佛门中人,是不需要金银钱财的。他们看似清贫,却从不偷盗。西游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唐僧师徒四人在炎炎烈日下行至一地,口渴的唐僧让八戒去找点水来解渴。八戒在抱怨难以找水期间忽然发现一片瓜地,他背着看瓜的老人偷偷跑到地里乱吃一通,最终被看瓜的老人发现,打得狼狈逃走。在于师傅会合后,他想瞒过师傅,却不曾想被机智的大师兄识破,最终换来师傅的一阵责骂。可见,


偷盗也是佛门之中的大戒。

西游记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一个冥顽不灵的石头,通过不懈的努力,精进而成佛。由“有情有性”到“无情有性”,这是对佛性说的最大贡献。《楞严经》将心相分作七十二种,第七十二种即是猿猴相。西游记以此作为契机,塑造了一个代表心灵的心猿“美猴王”,让它具有了七十二种变化,也即是心灵的七十二种变相和活动。有心便有意识,即是那心念活动的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表着意识的跳跃。照禅宗六祖慧能法师的说法,也是达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距离:若论相说理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心底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远;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长行平直,直如弹指,便睹弥陀。便是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的意思,也就是一念善即在极乐,一念迷就在苦海。佛性在此身,不离此心绝;悟得此心空,便是圣仙佛。悟彻菩提,学成变化、意识活动之后,悟空的真心便进入后天,所以会呈弄变化,有变化就有生死。禅宗认为“即心即佛”所以西游记一行五人真正成就佛身的就只有一个孙悟空。唐僧成就功德佛,“功德”是供人瞻拜而种福田求功德的。这说明功德佛不是真正的佛,只是一尊木佛,而真正的佛是孙悟空所证得的“斗战胜佛”。孙悟空一路上所战斗的,都是自己心灵中的杂念和身体上的欲望,是在清除自身的“十恶八邪”。西游记中唯一被全文抄路的佛经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乃是佛教大般若部的核心经典,而西游记作为道教全真教教义的体现,则将《心经》具体化为修心之径路,也即心灵之路的历程。取经路上的每一层磨难,都是与唐僧心有牵挂,而孙悟空猿心不宁有关。一旦他心中发火,便是红孩儿;心中起邪,便是六耳猕猴,心中生念,便有磨难,心中智慧,便是观音;心中无心,便是如来。唐僧收心之时,为了牢栓心猿便给悟空套了个“紧箍儿”

孙悟空心有牵挂,头上的箍儿永远不能褪去,所以说只有《紧箍儿咒》,没有《松箍儿咒》,就是因为箍是自戴,非是人戴;有心有箍,无心无箍。等到了西天,悟空之心不再牵挂,自由自在的时候,摸摸头上,箍儿自然褪去了。

可见,《西游记》所有关于佛教的人物、情节、故事等都是全真道化了的,用来象征人体生命艺术和修炼过程的,都是承担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命,所以,《西游记》是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绝不能够将其视为“神魔”“儿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a2dfac682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