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时间:2022-05-07 22:10: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山居秋暝(míng

[] 王维

(首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颈联) 竹喧//浣女,莲动//渔舟。 (尾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

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在山中隐居是所做。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景物的感想。读时注意第三联中的“归”和“下”字的停顿。及最后一联中“自”的停顿。

作者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有“诗佛”之称。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 【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新】刚刚。 【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尽。 【王孙】本诗指诗人自己。

翻译:空旷的山野刚下完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林里人声喧闹,是洗衣的女子归来,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花春草凋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景:清泉、浣女、渔舟。 静景:明月,松树林、石、竹林、莲叶。

本诗前两联联写景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三联以动衬静(浣女——竹喧,渔舟——莲动)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山居图。第四联抒情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高洁的情趣。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 闻,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朗读的基调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

注释: 【泊】停靠。 【枫桥】地名指苏州。

【乌】乌鸦。 【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相对,面对。

【姑苏】苏州城的别称。 【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翻译: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鸣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

1 秋雨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诗人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分析:本诗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用动景衬静景,通过描写乌鸦的啼叫、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所闻),反衬出诗人烦乱的心境。

从“客”字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长相思

[]纳兰性德

(上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下阕)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字容若,康熙时宰相明珠之子,正黄旗人。文武双全,尤长于词,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注释: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关外。

【千帐】这里是虚数,指帐篷很多。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整夜风雪交加。



翻译: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风雪交加,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不禁思念起故乡,再也睡不着了,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大雪之声的。

分析: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一程,水一程”叠用,山长水远,显示出将士们行军的艰难。

“身向榆关那畔行”远离故乡,朝着山海关之外进发,途中必定也要忍受思乡之苦。 《长相思》描写的是行军中的将士们在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全词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体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描写四季景物的词语:春光明媚 春暖花开 春和景明 秋高气爽 白雪皑皑

思乡有关的古诗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秋雨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a41c47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