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园取名于古时西珠江上的一个河湾——荔枝湾,该河湾以广植荔枝而著名,有“一湾春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诗情画意。随着西珠江上源的日益淤浅,荔枝湾便由河湾逐步变为今天的内湖,并由广阔的水域演变为今天断断续续的湖面。到唐代,荔枝湾已发展成为以荔枝为主的园林——荔园。宋代以来,泮塘以北逐渐干涸,南部沼地另辟为塘,但湖面比今天仍要宽阔得多,接西珠江的水道至明代仍可通舟楫,故明羊城八景中仍有“荔湾渔唱”一景。清朝以来,这里辟有唐荔园、海山仙馆等岭南园林建筑。无论是标志性的石碑处,码头旁,河岸边,还是文塔旁,龙津桥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举着相机的人们,不停地按动快门,记录下眼前的美景。这里就是荔枝湾,“岭南文化聚荔湾,西关风情最广州”。 2、近年来,以粤剧等为“排头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了广东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重头戏。走西关,听粤剧,叹广州,成为外地游客以及老广州们茶余饭后必备的“艺术消遣”。 荔湾是广州老城区,当地居民多以讲广州方言的“老广州”居多,对粤剧粤曲情有独钟。穿行在荔湾区的大街小巷,流连在老字号的饮食酒家,都不难发现,粤曲声声悠扬。 3、粤剧是岭南文化奇葩,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2009年,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广州荔湾区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是当时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区。 4、在广州荔湾湖公园,我们结识了粤剧爱好者黄伯,今年60岁的他精神饱满,谈吐幽默,一头黑发的他将这些都归功于长期参与粤剧活动。黄伯从小深受粤剧熏陶,因此在退休后她与一班志趣相投的朋友组建了一个粤剧小组,每周二、四、六齐聚荔湾湖公园唱些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内容的粤剧小曲。黄伯说,在香港、澳门等地,有许多的粤剧爱好者自发组织了粤剧班传唱经典粤剧。粤剧对于他们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艺术,而更多的是被视为一项精神寄托以及一个结交好友的平台。因为每次去唱都要交一定份用,他们从不吝惜在粤剧方面的投入。由于对粤剧的喜爱,因此黄伯对粤剧的传承也怀有隐忧。他说,以前的人由于缺少娱乐项目,所以对粤剧是由衷的热爱。而随着娱乐项目的增多,而且粤剧通常都是博大精深的内容,同时一般最短都要二三十分钟,又缺乏互动性,因此使年轻人失去兴趣。 5、黄伯说,随着时代的变迁,粤剧内容与音乐逐渐加入了当代的元素,但要真正让粤剧这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开去,不仅需要多增加粤剧爱好者之间的交流,要从高校中吸收喜欢粤剧的人才,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关系,更重要的是从小孩子着手,做到从娃娃抓起,培养好让他们的兴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aff9127c281e53a5802ff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