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性恋的相关概念 1.同性恋的概念: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同性恋者。在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为,但这与基于高级感情的人类同性恋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人类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具体表现。[ ] .2对2.同性婚姻法律制度进行了性观念一直是一个人类从不间断的研究问题,尤其是随着现代化大潮的到来,社会更加开放,人们对性的观念也逐渐由保守趋向于开放 3.不少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对同性婚姻以予承认和保护,但在中国大众才刚开始改变认识,且同性恋者的基本生活面临着种种难题,带来一些社会问题。面对这一人数众多的群体的问题,回避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第二部分,罗列了同性恋者所享有的权利是我国立法保护同性恋者权利的理论基础。 4.具体性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种性取向并无优劣之分。关于性取向的产生有很多种理论,当今大多数科学家、心理学家、医学专家认为性取向是先天决定的,无法通过后天改变,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包括同性恋的概念.. 6. 心理学专家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加容易是同性恋,但也更为隐秘。各个国家都做过同性恋人数的调查统计,但男女同性恋人数的差距每次都在发生变化。随着不同国家社会对待男女平等和同性恋态度的不同,调查结果中同性恋人数的增减和男女同性恋人数的差距也在产生剧烈的变化。美国就曾出现过这样的案例:在对男同性恋者严苛的环境下,调查结果中男同性恋者的人数比起前年急剧下降;而在男女不平等的环境下,调查结果中女同性恋者的人数会比男同性恋者少1~2倍。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纸面上的人数比例怎么变化,现实中同性恋的人数都不会产生变化。 7.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但不同理论流派从各自角度对态度进行界定,其中以迈尔斯的三元理论即ABC理论为主导,该理论认为态度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三部分构成,在态度划分上以Wilson 提出的“双重态度模型”最具代表性,他认为态度包括可意识到的外显态度和不能意识到的内隐态度。国内在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研究上主要基于以上的理论。 二:现阶段同性恋的现状 1. 根据我国官网2004年首次向外公布了中国同性恋人群数量。综合卫生部调查:处于活跃期男同性恋者,约占性活跃期男性群体的6 %。而且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 2. 据李银河教授推算国内同性恋者占成年人口的3%~4%,即中国约有5000万左右的同性恋者,国内开始涌现出关于人们对待同性恋态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数量相对较少,但也取得不小的进展,其中以大学生群体对待同性恋态度研究居多。大学生作为当今一个思维活跃、素质较高、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的群体,其对同性恋的态度代表了社会对待同性恋的主要方向。 三:同性恋的社会学理论 论越轨理论:社会学对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分析阐释,“越轨”不是行为本身的属性,而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越轨是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判定是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感受或行动。越轨不是行为本身的属性,而是社会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共同体对违背其原则、标准与价值的社会现象的标定 1. 社会化失败: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习社会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 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童年阴影”理论,认为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3. 亚文化理论:,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4.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在异性中寻找不到爱情,将爱情转嫁到同性身上 5. 角色冲突:角色与角色之间发生理论冲突与对立 四:假设: 1. 大学生性观念开放 2. 同性恋群体增多 3. 数字媒体的作用推动大学生群体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 4. 女性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比男性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87e2cf1767f5acfa0c7cd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