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 (2)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3)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 情感与价值观: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教学过程: 1 课前布置课外阅读练习:请学生借阅有关孟子、傅说、百里溪及管仲的书,了解他们的故事。 2 教师出示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尤其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提醒学生注意: (1) 读准下列字音:傅说 胶鬲 法家拂士 曾益 (2) 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3 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试疏通文意,教师再组织前后四人一组,互相讨论,交流疑难词句,力求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大意,以锻炼他们的自学和合作能力。 4找每组两名代表,一读一译,教师针对相关问题,作适当指导。特别注意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苦劳 饿 空乏 乱 动 忍 生 死 5 引导学生分析探讨问题,由浅入深理解文章内容。(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1) 本文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请课前预习的同学讲一讲有关的故事,锻炼说话能力)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列举了六位圣贤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作者依据这些1 事实,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之有所作为。 教师引导:这种从大量事实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就是归纳法。 (2) 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问题有难度,学生讨论回答,锻炼合作、思维及表达能力,尤其对优秀生有所提高) 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 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6 教师对文章思路进行总结,便于学生疏通脉络。 内容拓展延伸: (1) 结合你所知道的事例和自身体会,谈谈你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理解。 (2) 本文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那么顺境能成才吗?留做课下讨论。 作业布置: 1 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2 练习背诵 3 试总结本节课的古汉语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板书设计: 列举事实:六位历史人物----(归纳)----逆境出人才 个人----处忧患,能进取 正反论证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 结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b90755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