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作业最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诗经》是中国韵文的 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诗经》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人们的生活史诗,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是对后世诗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历代诗人总是对之推崇备至。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道“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这种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其现实主义的传统和赋比兴的手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 中国古代受《诗经》影响的诗人不计其数,本文要讨论的是屈原、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时期曹植对《诗经》的继承与创新;唐代杜甫、白居易;宋代诗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受《诗经》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品及思想。 《诗经))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性是分不开的。《诗经》从题材和内容上看主要有: 一、劳动生产的诗歌二、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歌三、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四、揭露统治阶级丑恶与残暴的诗歌 五、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 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歌七、周族史诗八、贵族的庙堂乐章及其他。 我们认真品读就能发现,很多作品中夹杂着老百姓对劳动生活、情感世界、政治及统治阶级的看法。除了少数涉及神话故事和传说外,大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生活。我们都知道郭沫若先生就曾通过研究《诗经》来考证周朝相关史实。比如其中的《桑柔》所表现的就是对周厉王的辛辣讽刺,对国事黑暗、奸臣当道、暴行疾苦有了深刻的解读和诠释,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也做了细腻 的抒发,这种忧国忧民的感情不得不使我们动容。我们读《桑柔》间接了解了周厉王的统治情况。《诗经》中还有大量的民歌和讽刺贵族的诗篇,在这些作品中充溢着现实主义的批判,这也是我国诗歌的传统之一。这对于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屈原的诗篇中就充分表现出了这份现实主义的精神。 《离骚》浪漫主义手法与现实主义手法并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楚国的社会现实,揭露了丑恶的昏君佞臣,抒发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对祖国的热爱。其满腔的报国之情,对黎民生活疾苦的同情和忧患,通过对楚国的社会现实的揭露,让我们对于君主的暴虐,国事的黑暗有了很深的了解,对于其爱国之情也感同身受,其《离骚》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 汉代的乐府民歌也充分地借鉴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当时的作品对社会生活做了深刻的反映,《诗经》中民歌和贵族讽刺诗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汉乐府民歌更是继承了特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例如《十五从军征》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古诗十九首也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传统。例如《行行重行行》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这与《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有异曲同工之妙。 建安诗人不仅创作了许多四言诗,而且描摹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描写了离乱疾苦,抒发了忧国忧民、匡世救民的济世情怀。 曹植《弃妇诗》很明显就深受《诗经》弃妇题材的影响。此诗开头“石榴置前庭,绿叶摇飘青。丹华灼烈烈,璀采有光荣”就以石榴花红叶绿起兴,以石榴的花和叶的茂盛有光彩来比喻妇女容貌的美丽。然而和《诗经》里面两首弃妇诗的女主人公一样,曹植诗歌里面的这个女子也年老而色衰:“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这与《诗经·氓》中的那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以石榴和桑叶的荣枯来比喻女子容貌的活力与衰颓,这是及其形象而又发人深省的。钟嵘《诗品》评曹植云:“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南北朝时期代表作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辞》。《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的罪恶,这首叙事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但是全诗是叙事形式。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的年代,他们的爱情悲剧是有代表性的,不一定历史上真 1 有刘兰芝和焦仲卿,但是真会有这样的故事。《木兰辞》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她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在艺术特色上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范例; 唐代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一先锋是陈子昂。唐代陈子昂打起“风雅”、“比兴”之号,对现实主义的传统进行更进一步的继承,其主张进行诗歌的革新,发扬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后来李白、杜甫代表的盛唐诗坛,中唐元镇、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都坚持这一正确方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其中最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当属杜甫和白居易。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到的种种痛楚。现在读起来仍然能感觉到当时百姓生活的苦楚,感受到作者透过文字对在底层挣扎的人民的悲悯。后来白居易更是在作品中,揭露政治的黑暗,指斥社会的弊病,反映人民的疾苦这一点在他的《卖炭翁》表现得尤为强烈。最令人心酸的一句莫过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正是黑暗的现实,人民疾苦的生活,让作者有感而发。 这些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的作品与《诗经》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可见《诗经》对唐代诗歌的巨大影响。而唐代诗歌中也有大量诗篇与《诗经》反映的是同一主题,只是唐代的劳动人民不仅深受摇役、兵役之苦,还要受到沉重的赋税的奴役。;由此可见,不论是《诗 经》还是唐诗都深刻地揭露了摇役、兵役给广大劳苦人民和社会带来的巨大苦难。 自唐以后,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人感于国家的动荡,对失地的痛惜,个人际遇的坎坷,其诗词中反应了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经历的坎坷。如李清照的《绝句》“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对南宋偏安朝廷的愤懑。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岌岌可危的现实的担忧。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学作品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通过阅读前人的经典作品,让我们可以了解特定时代人的特定生活状态。这一现实主义的传统正是收到了《诗经》的影响。 元明清后,关汉卿、王实甫、施耐庵、罗贯中、吴敬梓、曹雪芹„„尽管文学形式多种多样,但现实主义精神却一脉相承,贯穿始终,说明《诗经》所奠定的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源流长,并为后世文人墨客所发扬光大。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对于我国的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 几千年来,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不管是在先秦时代还是在明清,也不管是在诗歌创作方面还是在小说、戏剧创作方面,尽管有着文学样式的不同而带来的某些不同的特征,但是,它所体现的真实性、典型性、题材和细节的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性等,却是一脉相承的,贯穿在我国整个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始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的文学创作的潮流,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b5031648bd63186bdebbc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