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语“呼之欲出”说开去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成语“呼之欲出”说开去 作者:王炳宏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04期 下面几个句子,均使用了成语“呼之欲出”,它们或来自新闻标题,或节选自新闻内容。 ①手机电视国标呼之欲出,期待为2008科技奥运添彩。 ②定调住房新国策,全国住宅工作会议呼之欲出。 ③女排世锦赛最终阵容呼之欲出,一位置变化可定命运。 ④沸沸扬扬的“胡师傅”事件不仅让整个无烟锅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滞销期,也让首个无烟锅国家标准呼之欲出。 ⑤眼下,范冰冰自立门户后的第一部大戏《胭脂雪》已呼之欲出,在剧中,范冰冰饰演的三少奶奶文玉禾虽然历尽艰辛,但最后总归当家做了主。 ⑥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呼之欲出,备受关注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终于又推进了一大步。 上面6个例句,媒体在使用成语“呼之欲出”时都出现了错误。究其原因是:媒体对“呼之欲出”这一成语的语源(来源、出处、典故)不了解,而是望文生义,曲解了它的意思。成语“呼之欲出”来源于苏轼《郭忠恕画赞序》:“恕先在焉,呼之或出。”北宋画家郭忠恕,字恕先, 才华过人,极善书画。他的人物画栩栩如生,所画人像生动逼真,似乎呼叫(呼喊)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因此“呼之欲出”指人像等画得逼真,后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呼之欲出”的近义词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等。例如闻一多《古典新义·庄子》:“《庄子》语言艺术的又一特点是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和体物入微的描绘。全书以粗线条的手法勾勒出了渔父、屠夫、画师、隐士、射手、儒生等等众多呼之欲出的形象,描绘出了太空、江海、飞禽、走兽、音乐、风云等大自然的奇观。”而众多的媒体却望文生义,误以为“呼之欲出”就是某某事情就要发生、某某法规(政策、制度)即将出台、某某产品将要面世等意思。该成语误用的例子几乎随处可见,频率之高,令人震惊。 被媒体误用的成语“呼之欲出”已受到一些命题者的“青睐”,如: ①冯小刚刚走,张艺谋要来——《夜宴》刚刚吃过,《黄金甲》呼之欲出。(《2008年最新高考语文模拟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②去年以来,保险公司与保户之间经常产生的理解分歧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一项有利于保户的政策呼之欲出。(2007年济南市高三语文5月统考试题) ③她提问时,总会把脸转向他。她的问题不难,又同时加了许多暗示,答案几乎是呼之欲出。(2007年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题) ④备受关注的手机单向收费问题正由有关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一项有利于手机使用者的政策呼之欲出。(鄄城一中月考高三试题) 分析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成语考查题中所选的成语,就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重要的来源——日常生活中和报刊等媒体容易用错的成语。以2007年为例: 1.安徽卷第2题考查了媒体误用的成语“酣畅淋漓”: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酣畅淋漓”:非常畅快,后常用来形容书法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可见“酣畅淋漓”可以用来形容睡觉、喝酒,也可以用来形容写文章,而此处是说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巨大,不合语境,使用错误。媒体常常把“酣畅淋漓”或误用为“淋漓尽致”,或理解为“充分”、“巨大”的意思。 2.广东卷和全国卷II都考查了误用的成语“间不容发”。广东卷第2题: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全国卷II 第2题: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间不容发”有三个意思:①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指事物之间距离极小;②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③比喻文字精练、严谨。媒体常常误以为“间不容发”是指“空间小、容纳不下”,其实“间不容发”是指“距离小”。广东卷用来形容书房拥挤,所以不合语境,搭配对象也不当,“间不容发”使用错误。另外媒体又常常把“间不容发”误用为“刻不容缓”或“迫在眉睫”,以为是“片刻也不能拖延”或“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的意思,其实“间不容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全国卷II“间不容发”也用错了,张冠李戴,不合语境。 3.江西卷第4题考查了误用的成语“情不自禁”: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两下,身体也随之一震。 媒体常常把“情不自禁”误用为“不由自主”,以为是“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意思,其实“情不自禁”是指“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用于描写人的感情,而不是描写人的动作。此句“情不自禁”用错了,张冠李戴,不合语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全国卷Ⅰ第2题考查了误用的成语“蠢蠢欲动”: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蠢蠢欲动”的意思是“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为贬义词,而媒体常用来形容“一切人急于进行的任何活动”。“蠢蠢欲动”来指“报考学生纷纷选学新闻学专业”,感情色彩不当,是误用。 5.山东卷第4题考查了误用的成语“慷慨解囊”: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慷慨解囊”的意思是“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而媒体常错误地认为只要是“用钱毫不吝啬”,都可以用“慷慨解囊”来形容。殊不知“慷慨”地“解囊”,“毫不吝啬地用钱”是来“帮助别人”的。句中用“慷慨解囊”来形容食客拿出钱来购买东西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不符合语境,是误用。 高考语文考查应发挥它的纠错功能,规范人们的语言表达。高考是指挥棒,是信号,从某种意义上说,上一年高考试题能够引领下一年高考试题的命题潮流和下届考生的复习方向。分析研究最近几年特别是2007年的高考试卷,笔者可以大胆地断言,对日常生活中和报刊等媒体容易用错的成语的考查必将成为今年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高考成语考查题的命题趋向。媒体对成语的运用应发挥示范性,可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媒体对成语的使用随心所欲、似是而非,或望文生义,或褒贬不明,或张冠李戴,或不辨语境……现象极其普遍,问题极其严重,不但不能起到示范作用,反而对读者产生了一定的误导。笔者提醒考生必须注意的是:平时阅读报刊,遇到运用了成语的句子一定要细心分析其所用成语是否得当,做到:了解成语来源,切忌望文生义、不辨对象;仔细辨析语境,杜绝张冠李戴、褒贬误用。 (作者单位:东台市时堰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d6039d19b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