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 执教者:李智慧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古诗词三首》里的一首词,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这首词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代表作。整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全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并通过课内外学习积累了很多诗词,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因此本课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受词人“词画合一”的表现特点,感悟诗词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了解学习诗词的方法,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诵读出诗词的韵味。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2.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 。请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渔歌子) 3.“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 4.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每一行的字数,还限定了词的类型、种类,也限定了这首词的每一句的字数。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忆江南) 5.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长,有的——短,所以,词还有一个名字叫—— 2 长短句。 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1.读一读这首词。读三遍: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通顺,三读读出词的味道。大家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2.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西塞山 白鹭 鳜鱼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 不须归 (1)先开火车读,再齐读。 (2)这首词中有两个词不太常见,你读得很准。一个是——(箬笠)请你把这个词带到句子中领着同学们读一遍。 3.知道“箬笠”是什么吗?你很会观察。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 4.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蓑衣)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5.读会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这首词,就容易多了。请同学来展示一下。(指名读、齐读) 6.大家把词读通顺了,古人读词还讲求节奏和韵味。怎么读呢?遇到第一声、第二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拉长一些,在遇到第三声、第四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生接)缩短一些。试试看。 7.“不——须——归——一”字音拉长一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8.把掌声送给她。一起来一遍,好不好?真好,词的节奏和韵味就这样被我们读出来了。 三、赏析词句 ,感悟诗境 1.同学们,一首诗有一首诗的诗眼,一首词有一首词的词眼。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一个关键的词吗?(板书:不须归) 2.“不须归”是什么意思?(不必回去,不愿意回去) 3.张志和为什么不愿意回去? 4.拿出你的笔,找一找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把它圈出来。圈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5.一共是九种景物。景物很美,你觉得哪个画面最美? 6.你有没有看到这画面里的人?画中是他的背影,想象一下此时他会是怎样的面部表情呢? 7.还有谁能发现这首词中优美的东西?(各种颜色) 8.是呀,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多么清淡悠闲的画面呀! 9.一首词走进去,你不仅会看到什么,还会听到什么,闻到什么?用心去听一听、闻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d6ef6b047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