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考古学家苏秉琦 “区系类型”六大区系:(1)以燕山、长城南北地带为重心的北方;(2)以山东味重心的东方;(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2.两河地区的农业早于中国最早的农业文化,至少有一两千年 两河地区发展农业的过程,却是从大河河谷的外围开始驯化食粮作物,农业的起源不是在肥腴的河谷冲积平原。 3.文化的多元与多源 不同族群、姓氏的融合与交流 原有体制解体,上层文化逐渐下达,发展出新文化(青铜器纹饰,越晚越多装饰性与趣味性,文化的世俗色彩取代了礼仪性,也可以说由神圣性走向庸俗) 文化交流的两元特质:主流性与地方性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文化,上承商周文化传统,下启秦汉统一中国后的文化融合与浸透。主流文化的同构型与地方文化的异质性,长期共存,而且互相刺激。理想文化的神圣性,也与日常文化的世俗性,并行而不相悖。这两股发展的趋势,又互相纠缠,形成中国文化的复杂与多姿多彩。 4.所谓诸子百家学说其实不应当看作各自独立发展的思想流派,应当视之为经过长时期的对话与辩论交织成后世二千年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P73 孔子的仁,强调的是个人。墨子的学说是以义为中心,群体的公义要以兼爱为基础。墨子思想毋宁说补足了孔子学说还没有充分讨论的部分。 孟子为了要从墨子学派争取主流的位置,不能不兼论仁和义,也就是人的人性与社会共同具有的公义。 荀子从儒家学说教的部分,也就是培养与教育方面下手。学不仅要从知识方面学习,而且要符合礼的行为模式,以涵育一个人可能发展的仁。 道家主张对个人的尊重与人性的肯定,与仁同源。不过道家思想完全倾向于个人,无需依附在任何群体秩序上。 孔子不愿意对自然和神秘力量多加评论,因此这一部分的空白有阴阳和五行家接了过去。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超越性力量的关系。 综合起来看,从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中国思想系统,有两条脉络平行发展,一条是以儒家为中心的人间秩序,一条是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秩序。这两条路在发展的途径上会交叉影响。 5.南方的开发是世界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南方可能与古代欧亚大陆族群向南移动开拓,与印度半岛、南亚的文明相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dc963d358fb770bf68a55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