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一、二年级加大了识字量,加快了识字步伐,这一要求体现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降低难度,加强写字”的原则,可以使低年级儿童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能够及早利用汉字进行阅读,这是有重要意义的。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实施起来却遇到了很多困难。近几年来我在从事新课程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发现了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有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成为所谓的“学闲生”,归结其原因,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学前基础不好,拼音掌握得不扎实,自己不能独立读书、做作业,课上内容消化不了,最终成绩不理想。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回顾几年来走过的道路,在识字教学上,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所见问题 1.老师、家长急于求成。老师们往往急于求成,与家长形成联合之势,为孩子大补恶补生字,这样一来,孩子对认读生字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也产生恐惧心理,不但识字量上不去,还很有可能连听、说、写的能力都受到影响,这岂不是事倍功半吗? 2.重识字、轻其他。如今,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老师都能意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在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有的老师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识字教学,其他方面就严重忽略了,出现了极端的“唯识字论”。老师们都应该想一想,难道识字就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唯一目标吗? 二、教中所得 1.识字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给学生制定了“每天多认一个字”的目标,当天学过的字采用各种形式当天及时巩固,随后几天内再设计情境反复呈现这几个字,加深印象。在鼓励中的孩子渐渐恢复了对学习的信心,虽然经常有反复,成绩进步得也很慢,但我们都看到了希望。 2.利用求知欲、造字法,激发识字兴趣。讲解生字时,如果总是用那些他们熟知的“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来识记生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就会丧失。所以我偶尔讲一些额外的汉字知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致,这样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低年级识记的生字中,有一部分是象形字,如:日、网、石、竹等,这些字看似简单,但对于刚刚接触生字学习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却都很陌生,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多媒体的帮助。基于此,在课堂上,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演示这些象形字的演变过程,并插入学生常见的实物图,使生硬的笔画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因此,学生的兴趣异常高涨,记忆自然也深刻多了。 3.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宽识字面。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觉得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单独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学科和其他课程的联系。从三年级开始,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综合性学习”,课表中也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活动中学生们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量加大了,社会实践能力也增强了。 4.鼓励多读书,提高识字量。很多老师都会说:现在的孩子太不爱读书了。其实多数孩子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不喜欢老师和家长给他准备的作文书、日记书等。我觉得我们不妨放手让他们去看他们喜欢的《蓝猫三千问》、《十万个为什么》、《科学探险》等类似书籍,这些书不但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大大 地提高孩子们的识字量。我还建议低年级的孩子读课外书的时候要出声读,我们家长也应不厌其烦地听孩子给我们讲故事。 5.师生共探讨,区分易混字。同音字、形近字等易混字是学生识字中最大的障碍,如“植-直”、“拨-拔”、“体-休”、“未-末”,等等。遇到类似情况,很多老师绞尽脑汁想办法帮学生区分,但往往收效甚微。我觉得与其老师包办代替,不如将这个“难题”交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每个孩子都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每个孩子识记生字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他们在竞相讨论“难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碰撞,想出的办法五花八门,不要强求统一,而是应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得到肯定后,他们心灵上会得到很大满足,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生字识字的学习中去。 总之,我觉得识字教学应是细水长流的,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而应循序渐进,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ee52c291b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