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唐宋词的抒情自我化

时间:2022-04-16 20:21:3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唐宋词的抒情自我化



摘要:文学创作的最深根源,自然应到社会生活中去发掘;但它的直接动机,是由人的感情所感发、引起的。词自然也不例外这种因情而生文的现象,表现在诗词创作中,就尤为明显,文人的抒情自我化便应运而生。

正文:萌芽于隋唐之际的词,在唐代民间的沃壤中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盛唐、唐文人已染指填词,渐成风气;及至晚唐五代,词已经相当成熟,作为韵文中一种独立的新体,在诗坛上争得了一席之地。踏上两宋词坛,放眼望去,数不尽的名家辈出,说不尽的名篇如云;词风多样,出现了空前繁荣的鼎盛局面。

词比起诗来,似乎是一种抒情程度更纯粹、更狭深、更细腻的文体。它所抒写的感情,不妨称之为“情绪”“心绪”“心态”或“心曲”更来得适宜。词在抒情的方向性方面,有着某种微妙的变化,这就是:它正朝着其“深度”有了更进一步的开掘和伸进。在研究词之前,有必要对“词”这样一种颇有些“特异性”的诗体,作一番整体上的宏观考察。从全部唐宋词的历史事实出发,我们发现,“词”虽然从广义上看也属诗的一个支派、一个家族,它们之间存在着血缘之亲;但是二者之间,毕竟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就表现在:虽然同为抒情的“载体”,但是诗所负载和容纳的“感情分量”和“生活内容”,比较来说就显得厚重、宽广,而词则显得轻微、狭细——当然,仅仅这样说是不够全面的,还应当补充的是:词在抒情的方向性方面,却有着某种微妙的变化,这就是:它正朝着其“深度”有了更进一步的开掘和伸进。尽管后来的词中,也出现过“以诗为词”诗词合流式的作品,但从他的全局、或至少是那些占着很大比重的“正宗”“本色”型作品来看,该是如此的。

对于这一特点,王国维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删稿)表现在抒情的类型方面,它就特长于书写那类深微细腻、“幽约怨悱”的感情,而不大像诗那样,能较为宽广地抒写情志和反映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词比起诗来,似乎是一种抒情程度更纯粹、更狭深、更细腻的文体。它所抒写的


感情,不妨称之为“情绪”“心绪”“心态”或“心曲”更来得适宜。

由于词努力向着抒情的深度开掘,所以它就能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深蕴在人类心灵底层的某些感情内容,就能在更为细腻和窈深的意境中显示人类长期凝贮起来的心理积淀,因而其感人的艺术魅力也就越加丰厚。唐宋词的抒情自我化的意义就在于此。陈廷焯(浊)所说的“后人之感,感于文不若感于诗,感于诗不若感于词”《白雨斋词话自序》,就说明了这一事实。

鉴于上面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我们将分外珍视词在题材内容方面的拓宽;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十分注意发掘词在抒情艺术方面的进步。

从民间词到士大夫词,唐宋词深深融入了文人的情感,也反映出抒情自我化是文人参与的结果,也是抒情文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便是李煜。李煜的词,流传不多,比较可靠的约有三十多首。这些词可以他的亡国被俘作为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作品,多写宫廷生活;后期作品,则大多抒写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悔恨。而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其大多数词作中都贯穿着一条“忧患意识”的总线索。这是我们研究李煜词所要认定的一个总体印象。

对于李煜词,王国维也有几段著名的评论。比如: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继李煜之后,柳永成了抒情自我化的代表,柳永虽然生活在这样一个“太平盛世”之中,然而他个人的遭遇却很坎坷。他以词抒情,抒写羁旅之思,热情歌唱炽烈的爱情。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是革新的主将。他打破许多成规,在词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个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的变革。作为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以词抒情,抒发着自我的遇事感言,或豪迈奔放,或旷达情深,扩大了词的题材,丰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之后,辛弃疾扩展了词的领域。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族的热情与愤慨,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对民族深厚的感情。文学创作方,他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辛词是


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突出了自我的价与作用。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总结:在唐宋词抒情自我化的历史上,涌现了一代代优秀的伟大词人。文人的参与也使抒情自我化的历程一步步的加速发展,在我国文学史上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唐宋词史》,杨海明,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词学批评史》方智范邓乔彬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北宋词史》,陶尔夫诸葛忆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南宋词史》,陶尔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唐宋词美学》邓乔彬,齐鲁书社,1993年版

《唐宋词美学》杨海明,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苏轼研究》,王水照,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唐宋词流派史》,刘扬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唐宋词史论》,王兆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唐宋词史的还原与建构》,王兆鹏,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唐宋词概说》,余恕诚丁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宋词的文化定位》,沈家庄,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唐宋词流变》,木斋,京华出版社,1997

《唐宋词抒情美探幽》,吴小英,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唐诗宋词研究》,冷成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f8b795c804d2b160b4ec0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