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考点梳理 一、总评: 1、主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2、写作特色: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首联连举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回”修饰,点明季节和环境,渲染浓郁的秋意。颔联写山写水,远望俯瞰,景物荒疏,意境幽远。颈联抒情,从纵(时间)、横(空间)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尾联又从白发日多,病体日衰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景为情设,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渲染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使诗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3、说“悲”:“悲”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也是诗眼。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伤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阪上走丸之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二、段评: 1、前四句写景,是登高时的所见所闻。“猿啸哀”“萧萧下”“鸟飞回”“滚滚来”,无一不隐含着诗人的悲凉与感慨,景中有情。 2、后四句写情,是登高时所感。如:“万里”二句即时即景,抒发了半生的慨叹。“艰难”二句则将前面的慨叹加以补充,使之更加具体,更加深沉。 3、后四句诗将前面的秋景烘托出来,又以无限感慨作结,寓景于情,情中有景,前后照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联析: 1、首联:“风急”二字领起,写夔州的特色环境。夔州滨长江猿多峡口风大。诗人于多风的秋日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接着,诗人的视线由高处转到江水沙渚。在水清沙白的阔大背景上,看到了迎风飞翔、盘旋往复的鸟群。俯仰见闻,渲染秋江景物特色,营造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然而,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这一个“哀”字让诗句中的“天”“风”“沙”“渚”“猿啸”“鸟飞”顿时有了浓厚的伤感色彩。这个“哀”字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象(秋),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霜鬓)。 2、颔联: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于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让人倾听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悲苦。“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景色的情状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把一、二联合起来看,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伴以滚滚而来的江水,整个境界卷入到急速的流动之中。这些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了诗人出神入化的刚健笔力。 “无边落木”一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但杜甫继之以“滚滚长江”,使其境界旷远,意象宏阔 3、颈联:“悲”“独登台”暗合首联“哀”,同时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诗人目睹阔大苍凉的秋景,“萧萧”的落叶和“不尽”的逝水,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愁之绪顿时涌上心上。 此联中“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在此有了最好的交融之境。 “独”字应有两层意思,一是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二是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 4、尾联: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悲秋苦恨之情。“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一己潦倒的生活之苦和一生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对杜甫来讲,这种“艰难苦恨”也就是人生的艰难。正是这种“苦恨”(人生艰难)使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无奈断酒后,悲愁越发难以排遣,而一人独自登高望远,无祈寿延年之欢,只能惹恨添悲,怅惘苦恨。面对眼前所见所闻,无限悲凉之意自然袭上心头,慨叹之音自然脱口而出。 附:(译文)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鸣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缤纷飘坠,没有尽头的长江水奔腾而来。万里漂泊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仇,使自己白发增多,穷困潦倒、病体日衰才放下消愁的酒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0652bc6f78a6529657d53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