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 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1 首联中写猿的叫声为何用“啸”而不用“啼”? 引导学生结合岳飞《满江红》中的诗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来理解诗中的悲壮、悲愤(板书)之情。并通过诵读来把握诗人的感情。 2 颔联中把“落木”换成“落叶”行不行? 比较分析曹植《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引用林庚《说木叶》中的句子:“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冒险用“落木”而不用“落叶”,是因为作者想形成一种空阔、萧瑟、凄凉的诗境。 四、文本分析 让我们来分析分析这首诗歌吧! 1、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2、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 答: 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3.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答: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补充: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4.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5.“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6.总结: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1e29696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