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杜甫 讲课人:娄丛娜 古人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为人可乎?那肯定是不行的。我们接触过许多杜甫的作品,杜甫作品情感丰富,梁启超称他为“情圣”。那既是诗圣又是情圣的杜甫,在他的《登高》诗中又抒发了怎样的情呢? 杜甫这首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那它肯定是有特色的。律诗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律,先写景再写情。诗中的景和大自然中的景有何区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要从景中读出作者的情,那么,悲情之下重阳节登高诗人看到了什么呢?(学生齐读) 1、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2、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 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在诗作之首,诗人就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 (1)“风急”秋天本来是容易刮风的季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曾经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由此可见。江边的风比其他地方的风大一些,更何况江边高处的风呢。加上诗人此时年老多病,就会更觉寒凉。这种寒凉,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是写诗人的心凉。 (2)“天高”诗人站在江边高岸,抬头远望,见到的是高远的天空。本来秋日的天空往往会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但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的心情而异的,对于心情愉快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而对于一位被国难家愁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诗人杜甫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荡荡。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板书) (3)“猿啸哀”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紧承上句,继续描写诗人站在高处所见到的景象。 (1)“渚”是江中的沙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所以说“渚清”。(板书) (2)由沙洲自然写到了沙子,在描写沙子的色彩时,作者用了一个“白”字。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沉郁的情感。 (3)诗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飞动的鸟。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为什么? 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如果我们联系到诗人当时的艰难处境,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写到“鸟飞回”了。为什么呢?因为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飘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板书) 第三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两个千古名句,这两个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变得苍茫、变得壮阔起来。 (1) “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而身心交瘁的诗人更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当诗人想到,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也将要象这随风飘零的黄叶一样,结束这短暂的一生,这样的联想是多么的悲凉啊。 (2)诗人由写山景,又转为写江景,“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而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既联想到时光的易逝,又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就像长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会消失,而永远流淌不止的整个长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时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就更让人感慨万端了。(板书) 诗的首联和颔联描写了诗中的景物特点,景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思,看似写景,旨在扩大悲凉。(板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bcb434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