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教师姓名 学科 课标分析 《山水诗组》 陈绍斌 学校名称 纳雍县曙光镇河溪小学 语文 学段 小学三年级 课标要求,中年级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三首山水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早发白帝城》,其中前两首是课内阅读内容,第三首是日积月累的内容,生字不多,诵读难度不大,选题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授课班级学生语文基本功比较扎实,有一定阅读基础、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我在课堂上经常关注学生动态,做好随时调整教学思路的准备。 1.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三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的素养奠定基础。 2.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的描写手法和诗人表达的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受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 重点:学会阅读古诗的方法,感受诗的大体意思。 难点: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描写手法和诗人表达的感情。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谈话法、媒体辅助法 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 1. 教师:收集教学素材、制作PPT,设计并发放《学习任务卡》。 2. 查阅相关资料,按照任务卡的提示预习授课内容。 教学过程 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看图回忆古诗,回忆并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学生交流学习三首古诗,完善学习任务卡。 1.出示图片→《望庐山瀑布》 2.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干了些什么。 3.总结并板书 古诗的学习方法 读写 理解 体会 二、请同学们看着《学习任务卡》背面的三首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写在下面的方格里,和同学交流你在预习时做到了哪些,遇到哪些困难。 展示阅读要求: 1. 从诗的题目看,你有什么想法? 2. 诗人是谁?生活在哪个朝代? 3. 这首诗是哪种类型的? 4. 你建议同学们理解哪些词1.猜诗题、诵读 2.小组回忆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3.代表汇报学习方法 二、学生自读《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早发白帝城》这三首诗 带着老师展示的问题小组合作,用多种途径完成学习任务卡 1.用学过的诗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为进入新课奠定基础。 二、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三、全班交流,答疑解惑。 四、巩固训练。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语,应该记住哪些字? 5. 你能不能理解诗句是什么意思? 6. 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7. 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一)引导学习《望天门山》。 1. 问:你认为有那些字或者词要提醒同学注意的? 2. 引导读诗句,必要时可以做示范。 3. 引导结合图画理解诗句。 4. 问:这首诗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二)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引导学生朗诵或背诵三首诗 1. 引导回忆三首诗的内容 2.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1. 收集《暮江吟》等山水诗,用今天的方法去学习 2. 背诵并抄写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 (一)学习《望天门山》 1. 学生提问题,互相质疑解疑。 2. 代表汇报读,互相正音。 3. 结合图画理解诗句。 4. 汇报、互相补充 (二)用同样的方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早发白帝城》。 后进生练习朗诵,学优生练习背诵。 1. 在老师引导下叙述三首古诗。 2. 在老师引导下回忆学习方法 按要求完成作业,学优生可以默写古诗,学困生只要读熟悉就行了 三、互动释疑,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为他人答疑解惑,代替老师的说教。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加深记忆和理解。 五、培养学生总结和表达的能力。 巩固提升,课外学习的延伸。 板书设计 山水诗组的阅读方法 读写 理解 体会 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我主要采取了是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谈话法、媒体辅助法等策略,这基本是我的教学理念和风格。在教学中,学生合作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学生有的良好习惯和扎实的基础,二是引导的方法得当。主要采取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在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即使没有经过预习,加上本人抛出的问题难易适中,在课堂上能主动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的学生非常多,在引导分析和读的环节上多下了点功夫,巩固训练和总结得到很好的落实,达到了让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获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0c38417fe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