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 【学习目标】 1.学会并美观书写生字,理解部分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故事的内容,体悟伯牙和子期对于音乐的热爱以及彼此间的真挚情谊。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练习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静静聆听后,教师提问所播放的曲子是哪首古曲?顺势导入课文。 二、资料链接。 1.《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贤、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1 / 3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2.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锺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3.介绍名画《伯牙鼓琴图》。 三、朗读感知。 1.一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二读课文,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语速节奏。 四、文意疏通。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文章,疑问之处组内解决。翻译完成后组间展示。 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以下重点字词的释义: 志:心志,情志。 善哉:好啊。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少选:一会儿,不久。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译文。 五、问题探究。 1.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锺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什么,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请你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2 / 3 六、拓展延伸。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是伯牙,当你看见这绝弦时,会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七、课堂小结。 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正确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让我们带着对这对知音的崇高敬意,全班再次齐读文章,再次感受那份令我们感动的相知。 【作业布置】 1、课外积累,关于古今交友的故事或名人名言。示例如下: (1)“刎颈之交”、“莫逆之交”; (2)“士为知己者死”;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4)“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将本文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白话文。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0d048b7a8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