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案

时间:2022-09-02 06:09: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伯牙鼓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学习《伯牙善鼓琴》,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

二、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列子,名列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了解人物: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三、整体感知 1 字词积累:

卒( cù )逢暴雨 乃援( yuán )琴 舍(shě )琴 辄(zhé )穷其趣 2 划分节奏: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重点字词

鼓:弹奏 卒:通“猝”,突然 洋洋:盛大的养子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援:拿,拿过来 穷:穷尽 舍:停止 逃:隐藏 4、一词多义

志:(1)志在高山:用音乐表现的意境

2)志想象犹吾心也:叙述,讲述。 之:(1)钟子期必得之:代词,它,指所念

2)更造崩山之音:的

3)乃援琴而鼓之:助词,凑足音节

4)子之听夫志: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善:(1)伯牙善鼓琴:擅长

2)钟子期善听:善于 3)善哉:好

5、疏通文意 四、合作探究



1


1、文中哪个句子能概括故事的主要意思? 明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明确:文中多次用比喻来写伯牙“善”弹琴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用比喻来写钟子期“善”听音乐的感受。比如,“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等,都很生动形象,从而突出了弹琴者与听者之间达到的“之音”境界。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3、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明确: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5、简要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伯牙高超的琴技的? 明确: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表现伯牙的高超琴技。有直接描写古琴的效果,又有通过钟子期听琴的感受来表现突出琴技的高超。

五、拓展延伸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六、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伯牙寄情怀于琴音,而钟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超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八、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

——《列子》

寓意

俞伯牙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钟子期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cac403fd7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