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奇、不怪、不压、不放——正确对待中学生的“早恋”问题

时间:2023-09-26 05:02: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不奇、不怪、不压、不放——正确对待中学生的“ 早恋”问题



中学生“ 早恋”已是目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老师、家长都感到棘手的问题, 但又不能不处理。我做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 曾多次处理这类问题, 有成功的经验, 亦有失败的教训,我从正反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处理中学“早恋问题”的不奇、不怪、不压、不放的“四不”原则。

一、不奇。老师应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早恋”规象, 正确疏导, 帮助学生度过“危险期”。有的老师一发现学生有‘早恋”现象, 尤其是发现平时品学兼优的学生存“早恋”现象,就大惑不解,甚至骂学生“不争气”、“没出息”。家长对此往往是忧心忡忡, 不知所措, 叹息自己的孩子怎么会是这样。其实中学生中出现“早恋”问题并不值得奇怪。一般来说12岁到14岁是人的青春期, 也就是人的性成熟期。男女孩子都出现了明显的第二性,性的差异更加显著。这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本来是可喜可贺的事。然而生理上的突变, 促使了心理上的巨变, 性意识的产生,自我觉醒, 使得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始注意异性, 产生了寻求友谊接近和接触异性的欲望。加之现代中学生的生活环境, 营养条件都明显地优于他们的父兄,使得他们生理和心理上出现了“早熟”现象,现代家庭注意了智力投资, 中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 大量的并非针对中学生的刊物、言情小说、电影电视和爱情歌曲等在中学生中公开而广泛地流行, 对青春期中学生的性意识的发展, 无疑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中学生中出现象“早恋”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二、不怪。由于正确地认识了中学生中出现“早恋”问题的原因, 我们就不会不加分析地去责怪“早恋”的学生了。要做到不怪, 应划清两条界限。第一要划清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和“早恋”的界限。对“早恋”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从生理上解释, 是指“恋爱”发生在“性萌动”开始或“性成熟”之前;一是从心理上解释, 是指“恋爱”发生在学业未完成,经济未独立, 身体发育还不够健全的时期。我们常说的“早恋”多指后者。注意异性,寻求友谊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普遍性的心理特点, 所以不能把男女同学稍有接触,或接触稍频繁,即说他们在“恋爱”了。我有一个女学生,性格开朗,举止大方,品学兼优,又能歌善舞。一天她母亲跑到学校里来,神情紧张地告诉我,最近常有男同学到她家去,在其女房里说笑唱歌。她担心女儿是在“早恋”了。我对该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她是班干部, 接触面,待人又热情真挚,无论男女同学都愿跟她接近,她广泛团结同学,并没发现她对某人有特殊而过分的热情。最主要的是该生自制能力强,这是正常的男女同学交往,家长对此不必责,应泰然处之,静观情况的发展。事实证明我的判断不错, 该生从初中直到上大学和同学们一直保持着纯真的友谊。

第二要划清“早恋”和品质问题的界限。前边说过“早恋”是由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而引发的一种“合情而不合理’的现象。一般的“早恋”并不是品质问题,所以,不能给“早恋”的学生扣上“小流氓”、“作风不好”、“男女乱搞”的帽子, 老师要从爱护自己的教育对象出发,尽量淡化他们的关系,不可火上浇油, 往罪错的边缘推他们。当然, 果对“早恋”问题处理不好,有可能导致罪错, 但无论如何,不能把“ 早恋”和罪错划等号而大加指责。因为这样做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早恋”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铸成大,真的成了品质问题。

三、不压。当老师的都懂得处理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只能说服, 不能压服。处理“早恋”这类感情问题, 就更不能采取压的办法。有的老师对“早恋”的学生采取“孤立”政, 美其名曰“不让一条鱼弄腥一锅汤”。这样做的结果是,“早恋”学生更感到心理上的“孤寂”,想寻求更多的慰藉,“早恋’者双方结合更加紧密, 原本不明朗的关系, 可能明朗化,公开化,并以一种十分顽强的方式抵抗着老师所施加的压力。而对大多数同学来说,






有的可能畏惧,有的可能不平……但是, 他们都不明白老师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我有一个女学生和本班的一男生接触频繁, 并有“情书”往来, 但并没把他们的关系公开化。我也没有把这层“窗户纸”捅破,而是多次分别找他俩谈心,劝告他们广泛团结同学,和更多的同学建立友谊,并交给他们出墙报,管理图书等为集体服务的工作。两个学生欣然接受,工作得很好。我嘱咐他俩各自的同性朋友多找他们玩,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淡化他俩的“早恋”关系。但遗憾的是,当我的教育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之际,女生母亲得知此事,也不同老师联,竟堵在教室门口大骂那男生。结果是其女与她大吵, 两个学生的“早恋”问题,赤裸裸地暴露在全班同学面前,揭掉了那层遮羞的面纱,索性肆无忌惮地公开来往。老师煞费苦心的工作付之东流。更可悲的是女生母亲并没有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及时地改变教育方法, 而是不听老师的劝告,更加强硬地“押送”其女上下学,实际上是压而不服。母亲骑自行车在马路上追, 女儿和男友乘公共汽车到处躲, 最后,女儿竟夜不归宿, 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试想这一工作, 家长若不采用压而又压的方法, 而是和老师协力配合进行教育,事情也许不会发展到这种可悲的程度。

四、不放。老师对中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 要进行教育, 正确疏导, 不放任自,不听之任之。不奇、不怪、不压正是为了不放。从教育实践中, 我体会到不要放松以下几点:

(一)不放适时的青春期教育。早在1963年周恩来总理就提出“学校和社会都要向青年公开进行生理卫生教育,“比如说在学校里, 性知识的教育就很不够。”并指出“使年轻人懂得一些生理发育的自然规律。”起初, 我受封建意识的影响, 也羞于向学生讲性的知识, 但事实改变了我的看法。我的一个女学生活泼好动, 尤其喜欢同男孩交往。在入初中前, 其母自然地向她讲了性的知识,并嘱咐她中学时代要集中精力学习, 不要交男朋友, 还举例向她说明了“早恋”所造成的不必要的痛苦和可能导致的危险。这一女生入中学后虽然仍喜欢同男生交往,却没有和任何一人“早恋”, 顺利读完中学, 升入大学。另一女生漂亮文静, 其母生怕她“早熟”不敢同她讲性的知识, 而对她处处防范, 还时常追问她是否同男生有交往, 无意中增加了男女交往的神秘色彩, 这女生觉着神奇好玩, 到初二年级,竟与一男生离家出走,多日不归。后来这女生说“起初, 我只喜欢观察男生, 觉着他们说话、动作比我们女生有趣, 后来, 妈妈总问我是不是单独和男生在一起, 我想单独在一,可能更有趣。于是我就和某某常在一起了。”看来是母亲教育的失当, 促使了女儿的“早恋”。结果是, 本来可以继续学习深造的两个学生, 由于“早恋”而不得不连初中都没读完就辍学了。从两位家长对女儿的不同教育结果中, 坚定了我要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的决心。并且在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的同时, 加强了性道德和性法制的教育, 让“道德成熟走在性成熟”之前, 从思想上把学生武装起来。

(二)不放“大爱”的教育。所谓“大爱”就是热爱自己所在的集体, 老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 班与班之间的各种集体活动, 如拔河、接力、篮、足、排球等各种体育竟赛,歌咏、舞蹈、朗诵、讲故事等文艺活动, 还有郊游、划船、登山等旅游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差事, 让每个人都为集体出力。活动结束总结时, 学生互相点评“优点”使每个人的劳动都得到集体的认可, 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为集体工作有乐趣, 能得到老师同学的爱,得到感情上的满足。用这种办法把学生对个别人的“小爱”转化为对集体的“大爱”。

(三)不放学生的自我教育。“早恋”本是发生在中学生中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应如何处理,学生自己最有发言权。学生在青春期虽然都有追求异性的欲望,但是,真正进行“早恋”的只是他们当中的个别人, 而绝大多数的学生是能处理好这一问题的, 也就是说现代中学生的大多数能用自己的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让中学生谈如何处理中学生时‘早恋”问题, 是一种自我教育的好方法。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的讨论会,亦可以通过办版报、壁报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0d7e9f63e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