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仙音与庙堂之气 —个盛唐万卷诗书 ------- 诗中仙音与庙堂之气 说古道今,避不开唐诗,纵论千古,绕不过李白。 有学者认为,“唐诗以气胜”,一语中的,雄浑浩荡的边塞之气,澹荡千里的仙侠 之气,茫茫无极的红尘之气,柔肠萦损的闺中之气,难以枚举,正是这风姿多样,流派 众多,喷薄不尽的诗情,完就了唐诗之气,足以使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唐诗之气中尤以李白之仙气横扫古今,无懈可击,其中佳处,足以一唱三叹,就如 传诵千古,人们耳熟能详的太白名篇《蜀道难》,似乱而非乱,以浪漫主义之笔法,写 就现实之情,之感,而仙侠之气一触即发,初读之,使人血热喷发,细读之,则不禁感到 其中深意,岂是只言片语所能道清。也难怪同是盛唐大诗人的贺知章,读后盛赞李口 为谪仙人,写诗就是一喷而就。仅以此篇,李口就不愧为上承屈子荆楚之风,下启苏 子名篇万卷。 李白之仙侠之气,得益于诗剑风流,道教风靡的巴蜀风情,“五岁诵六中,十五观 奇书”的绝世天才更得道于他如太史公一般游历四海,遍览名川。这股难以复制的 仙侠之气,贯彻着他自始至终的凌云华章,从短小精悍,无人不知的《静夜思》到浩 浩长篇《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无不一气呵成,尽显 天籁之音。 然而,在李白身上,历史残酷的一面,也就一览无余, 李口有了震烁今古的文学天才,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就不再具备政治家所应有 的庙堂之气,或者说是政客们应有的机心和城府,而恰恰是应当远离政治的李白,却 对政界抱着无限的憧憬,以至于唱岀要“安社稷,济苍生”。 自此,李口在步入政界的路上跌跌撞撞就轮番上演。 首先,天命注定,李口在唐代,山于他的父亲李客是商人,就无法通过通常途径入 仕为官,去完成他所谓的济世安邦的梦想,于是,他不得不去四处奔波,去讨好四方重 臣,希求得到举荐,步入仕途,但现实在天真的李白面前,从来不曾天真,四处求见的 他除了碰壁,仍旧是碰壁,以至于在面对韩荆州时,唱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 识韩荆州”,从褒扬,诉苦,以至于威胁,无计不施,但现实从来不曾天真,李口只好愤 愤而去。再加之开元后期之后天下朝政由李林甫一人独领,权倾中原,虽说办事干练, 却为治国良才的李林甫却有一道硬伤,阻塞贤人晋升的通道,排挤良臣,那么,想要挥 斥天下的李白,就更没有什么希望了。心中积满怨恨的李白,最后为了自我安慰,只 好把自己夸成是天外高人,无意浮名。 但在现实的巧一面,李口心中浪漫潇洒的诗文,却随着现实的挫败,而情感愈加 深厚,加之年轻时扎实的苦学,李口真正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那个畅游于酒里乾坤, 口吐诗章千万言的李太白。 这累累于胸的不平之气,与天边的皓月,枕边的流水相交流,这就是仙侠快感背 后隐藏着现实积怨的太口之气,足以祚噬半个盛唐的浩荡仙音。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消沉数年,唐玄宗终于闻得名动京师的 李太白之名,招之入宫,李太白就此成为李翰林,然而,看似站在人生巅峰的那一声大 喊,其结果,却依旧是漫漫的落寞。 李翰林想做的,是“济苍生,安社稷”,乃至于以东晋名相谢安自比,其不可一世 之气概,却始终是个虚无的幻境,明皇看中的,只是他的诗文,是唐明皇使得李翰林不 得重用,怀才不遇么,或许不是,这位一手开创开元盛世的玄宗,即便是在他耽溺酒色 的天宝时期,其为政之才华,却丝毫未减,从他任李林甫为相就可看出,明皇清楚地认 识到当今的大唐,需要的是严密的法治,那么李林甫便是不二人选,盛唐的功业,当也 记此人一功,因此,明皇识得口蜜腹剑李林甫是治世之才,便无可能看不出李口之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1777f95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