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2)原文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中州 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三五 ,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 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 ,真是 家家灯火,处处管弦 。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 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看灯。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正月十六日 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 闺门 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更反衬出词人孤凄的心境。 【讲解】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李清照是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早年生活比较安定舒适,作品也多写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同她丈夫赵明诚短期分离时的 离愁别苦 ,这些作品感情真挚,形式优美,风格清新,语言自然,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内容则大都局限在个人感情的小圈子里,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到她四十四岁时,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同赵明诚1 一起仓皇南逃,不久明诚因病逝世,她便只得只身流亡,既遭到国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颠沛流离之苦。这就使得她后期的作品渗透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这种感情,在诗文中表达得比较直率,如《上枢密韩公、工部胡公》中的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 ;又如《打马赋》的 乱辞 中的 佛狸定见卯年 等等。而在词中则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永遇乐》便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首。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 人在何处 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 人 ,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 砌下落梅如雪乱 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 春意知几许 ,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 元宵佳节 , 融和天气 ,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 物是人非 、 好景不常 之感。所以在 融和天气 之后,立即指出 次第岂无风雨 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21f1c4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