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李杜看晚唐诗歌新变

时间:2022-09-11 10:15: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小李杜看晚唐诗歌新变





要: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内容和诗风上的突破,是晚唐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对晚唐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后人的影响很大。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中的巨擘,他的咏史诗就是晚唐诗歌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杜牧的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二人的咏史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本文通过李商隐和杜牧的咏史诗来分析他们二人的诗歌特色,从而看到整个晚唐诗歌的新变。



关键词:小李杜 晚唐 诗歌 咏史诗 比较

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两位重要诗人。他们的作品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内容和诗风上的突破是晚唐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对晚唐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步,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小李杜”,足以看出他们作品的价值以及他们在后人心中的地位。他们两位的咏史诗都写得十分精彩,其实只要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算得是广义上的咏史诗。咏史诗虽发端于秦汉时期,但唐代才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晚唐就出现了像杜牧、李商隐这样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中的巨擘,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成就颇高,的咏史诗就是晚唐诗歌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杜牧的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那远大的抱负、坎坷的经历、敏锐的才思和旷达的性格使其诗歌形成了“雄姿英发”、“清新俊逸”的鲜明风格。通过对它们作品的解析,别是咏史诗,分析整个晚唐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与初唐、中唐诗歌特色进行比较,从而看到晚唐诗歌的发展与新变。



一、李商隐的诗歌特色 (一)、李商隐的咏史诗

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而且还借古讽今。他的咏史诗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这样一来,他的咏史诗就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量,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写作手法,这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所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原因就在于他在有限的篇幅中不仅叙述历史,表情达意,还创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环境与形象。如李商隐的《汉宫词》:“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这是一首富有社会意义的咏史诗,诗人展开想象,别出心裁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编织在一起,前两句写得是神仙传说,入木三分地揭露了汉武帝迷恋神仙的痴心妄想;后两句是历史故事,刻画出汉武帝一心求仙而无心求贤的思想状态。李商隐没有加任何的评议,却将汉武帝一心求仙的形象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十分传神。

再如他的《咏史》:“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这首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代表作之一,仅用了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借用六朝纷纷代谢的史实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说它是史实也对,因为金陵确实是六朝故都,但“一


片降旗百尺竿”不可能是某一个有史可据的场面,更不可能六个朝代王运之终都用百尺长竿挑着降旗出降,但作者这样写,却能透过形象来看历史,把六朝末代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写得入木三分。这就是咏史诗中的历史,是艺术化了的历史。

(二)、李商隐诗歌的总体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总的来说情致深蕴。无论感时、抒怀、吊古、咏物或言情诸作,都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李商隐诗歌的抒情,比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他喜欢把自己的艺术构思锤炼得千回百转,一波三折,他常避免作正面抒情,而借助于环境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思,造成朦胧隐约的诗歌意象。他又大量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或借古讽今,或托物喻人,或言情寄慨,往往寄兴深微,寓意空灵,而又余味无穷。

二、杜牧的诗歌特色 (一)、杜牧的咏史诗

杜牧的咏史诗成就较为突出,他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十分有新意。如他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一改传统的“周郎妙计安天下”的格调来阐述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十分深刻,也富含新意。

杜牧的名作《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也是一首咏史诗,它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诗歌作品。

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这样一来,许多差官被累死、驿马倒毙在四川至长安的漫漫长路上。《过华清宫绝句》则正好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后代君王。

这首诗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 。但在诗中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突现出来,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二)、杜牧诗歌的总体特点

杜牧是一个文学创作的全才,他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被成为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三、晚唐诗歌的艺术成就与初唐、盛唐的不同 (一)、晚唐诗歌的意象美

晚唐诗中的意象美,既不同于初唐的田园诗派那样恬淡疏朴,给人以美的享受,如王维的“画中诗,诗中画”,意境优美。也不同于盛唐诗人李白杜甫那样,李白是直抒情而以客观物质作陪衬,杜甫则多寓情于景或叙事之中。

晚唐诗人的内心体验往往比他们对于外物的感受更为细腻。如晚唐诗人李商隐、杜枚、温庭筠等的情思和心绪一般多指向细微和幽渺的一面,尤其是李商隐,他精神上幻灭的、握不定的成份往往占很大比重,这种心理状态,与心态充实坚强的盛唐诗人不同,他们往往将主客观世界都看作是“可以把握”的事物,所以李商隐如此茫然的的心境不可能以李白、杜甫的方式抒发出来,这也决定了他诗歌的独特意象。

李商隐在潜心写自己心象的同时,又必须将其客观化,借客观物象来将其本难直接表现


的心象通过具体的事物,比如宫女、落花、流水、落日、孤雁等来抒发情感。晚唐诗歌中最艺术创造性的诗歌,也多为这类着意追寻和表现自己心象的诗歌。如李商隐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致二首》“无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帷”“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那点点水珠滴满花冠,如同泪洒玉盘,令人伤感;那萧萧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人睡梦。春雨啊春雨,你声声落在花上,就像敲在赏花人的心上!描绘出赏花人与落花的情牵意连。 (二)、晚唐诗歌的朦胧美

晚唐诗歌与初唐、盛唐诗歌的另一个不同在于它诗歌的朦胧美,李商隐的诗歌就开创了这种新的审美领域。如他的《春雨》“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隔着迷朦的细雨,遥望对方住过的红楼,但觉楼室院冷,一片凄清的气氛,独自归途中,细雨飘洒在手提的灯笼面前,犹如珠帘飘荡。这首诗中的艺术形象在心象与物象二者的沟通之间展现,又多用比兴,象征手法来表现,这与单纯描写某种心象或物象的写法不同,展现朦胧凄美中的感伤之情,而这种感伤,也成为了晚唐诗歌的一大特点。 (三)、晚唐诗的凋残美

初唐、盛唐中,五言、七言诗感伤的成份虽然偶尔存在,但远没有达到悲壮、悲愤的状态。然而,到了晚唐诗坛,感伤却成为诗歌明显的一大特征。晚唐各个诗人表现的方式不同:如杜枚用旷放排遣伤感,李商隐则始终执着缠绵,郁结不解。如此看来,晚唐诗这一特点在李商隐的诗中显得更为突出,尤其是诗人接受楚辞、李贺诗风的影响,诗歌显得自然瑰艳,浓厚凄美。李商隐的诗的感伤,往往借雨中落花,美人情爱失落,思妇,宫女春怨,游子伤景伤别等来表现。

晚唐诗是诗歌历史上人的一次觉醒,他们的价值观虽然仍受统治者的影响,但毕竟摆脱了“皇帝”的左右,而大兴个人主义,他们的人道观也光彩大现。读晚唐诗,能够使我们的人性一次次从麻木中觉醒,在朦胧的意境中不断寻求明确的意义,塑造出一个经过反思的崭新的自我,我们也能领会到更多的人生意义,更好地把握诗的审美特性,从而更多地品尝到它的意味,晚唐诗歌的味道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1]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6.

[3]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王青松.《晚唐诗的审美特征》200822.

[5]网络材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41824.htm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326593e87c24028915fc3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