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诗人苦吟现象探究 作者:高志欣 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6期 高志欣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苦吟诗风在中、晚唐时期蔚然成风,社会上出现了普遍的苦吟现象。“苦吟”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采取极度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每个词句都反复推敲,以求能获得最好的作品。苦吟一方面成为中晚唐时期诗人艰苦创作的自我自觉追求,而另一方面也成为一种新的审美鉴赏和抒发感情的有效方法。 中晚唐诗歌在经历了盛唐的辉煌之后,艺术手段朝着求奇求怪求新求变上发展,写作技巧上倾向于精工细琢,苦吟的诗风日渐显著,大量以苦吟出名的诗人不断涌现。中晚唐诗坛苦吟几乎成了一种主流的创作风气,已成为绝大部分诗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是提高诗艺的一条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晚唐诗人;苦吟;诗风;诗艺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6-0053-02 [作者简介]高志欣,女,河北徐水人,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一、苦吟现象产生的背景 苦吟的一般含义是指在苦心推敲的同时反复出声地吟咏,谓作诗或改诗之专注与艰辛。苦吟者诗成以后,在反复长吟中修改品味,常常达到痴迷的程度。“苦吟”不再是单纯追求形式,进而演变为逐渐适应中晚唐社会现实,更多的关注诗人内心心境的变化。与此同时,它还直接为中晚唐诗风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1.源于苦思主张的影响,中晚唐诗人深受王昌龄、杜甫等人关于诗歌创作的主张与实践影响,从而导致苦吟诗风的日渐形成。 诗歌发展到盛唐时期,已经达到极致,而中唐诗人想要在极盛之后谋求新的发展,就必须另辟蹊径,社会风气的促进,当然少不了诗人的苦心搜奇抉异、冥心于诗境诗意以及遣词造句的推求锤炼。经中唐这些诗坛巨子开山辟路的努力,遂形成风气。 2.社会风气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当然苦吟诗风的出现也和当时社会上尚奇好怪的社会风气相关。 李肇曾在《唐国史补》一书说“元和之风尚怪”,也就是说元和时期的崇尚奇怪险峻的诗风正是和当时的孟郊、贾岛、李贺、卢仝等人追求奇诡诗风不无关联,这种尚怪好奇之风延续至晚唐,甚至有渐趋浓厚的倾向。 3.中晚唐时期最为盛行一时的文人集会、唱和联句等矜才使气之作的风气也促使苦吟诗风的最终形成。 文人的集会唱和,古来有之,但到了中晚唐时期达到鼎盛,这种风气在一般的官吏僚佐、文人举子之中更加普及。随着文人集会的越来越普遍频繁,诗人间互相唱酬之作以及他们一起联句联唱、或者共赋同一事物相互竞技的诗歌逐渐增多。在这种场合里,诗人们由于受所处时代风尚的影响,竭尽全力苦思冥搜,相互之间逞才使气、争胜扬己,促使苦吟诗风的最终形成。 二、中、晚唐苦吟诗人群体研究 就性情与行事作风来看,中晚唐苦吟诗人,普遍具有孤介、不谐世俗之性格。例如《新唐书》称孟郊:“性介少合。”张籍称孟郊:“苦节居贫贱”、“立身如礼经”韩愈称孟郊:“行身践规矩,干辱耻媚灶。”回顾孟郊一生,拙于生事,穷困潦倒,当与性格孤直、不谐世俗有关。 再从生活履历来看,苦吟诗人大多经历长期穷困,终身不第或沉沦下僚。如贾岛,本为僧徒,还俗之后,数度应举,却连败文场。穷困潦倒,愤世嫉俗,甚至作诗嘲讽权贵。又曾挠扰贡院,为公卿所恨,号为举场“十恶”,于穆宗长庆二年,与平曾等人被逐出关外。 三、中、晚唐苦吟诗派代表作家及作品 在中唐,大批困顿失意、仕途坎坷出生寒门的苦吟诗人中,孟郊成为其中最突出的诗人代表。 长期贫困的生活、偃蹇坎坷的仕途、无子绝嗣的悲哀、孤僻寡合的性格,是孟郊“自鸣寒苦”的基础。因此,寒苦题材成为孟郊最具特色之诗歌类型。孟郊的诗反映出其凄凉苦寒的贫困生活,诗歌的诗境幽僻,诗歌风格峭硬,诗歌中总笼罩着一股冷冷的透骨寒气。 1.诗歌中大多抒发些自身的患难忧郁,以及对人生不幸、仕途绝望心理交织而成的幻灭感。如《叹命》。 2.孟郊较多的使用白描手法以及形象化的比拟和大量苦思冥想出来的精警字句,对描写对象进行极度的渲染。如《寒地百姓吟》。 3.崇尚怪奇诗风,诗歌的诗境幽僻,诗歌风格峭硬,诗歌中总笼罩着一股冷冷的透骨寒气。如《秋怀十五首》。 4.作诗只注重自身的主观感受,能够妙造幽微,变熟为生,突破了一贯以来的“温柔敦厚”的诗歌传统,实践了“不平则鸣”的创作理论。 5.有散文化的倾向,表现为诗中发议论,如《游子吟》中议论起点睛作用。 在晚唐时期,一部分诗人凭借着“苦吟”的态度创作出大量清新奇僻的诗,其代表人物有贾岛和姚合。 这派诗人苦吟成癖,因为苦吟,就刻意为诗,所以就对诗的音律、对偶、炼字特别重视。因此就有很多名句: 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姚合《武功县作三十首》其一) 未敢分明赏物华,十年如见梦中花。游人过尽衡门掩,独自凭栏到日斜。(刘得仁《上巳日》) 听雨寒更尽,开门叶落深。(无可《寄贾岛》)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卢延让《苦吟》) 空将为归意,说向欲行人。(周贺《长安送人》) 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郊居即事投李给事》) 岛屿分诸国,星河共一天。(李洞《送云卿上人》) 这些句子,不用典,不嵌奇字,看似平常,却工整精警,艺术效果很好。但是又暴露出这派诗人诗境狭窄,有篇无。损诗美,伤元气,过于小。求其因,该才力不足,因此以苦吟补之,振晚唐之余声。 四、影响 1.促使“晚唐体”的形成。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提出了“晚唐体”这个诗学概念。所谓“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当然不仅指姚贾,还包括以绮艳纤微为主之李贺、李商隐、温庭筠系列诗人;但姚贾影响下之大批苦吟诗人群体,却是“晚唐体”实际作者。 2.姚贾诗人群体的出现。姚贾诗人群体是指以姚合、贾岛为中心,在其周围集合着无可、顾非熊、刘得仁、杜荀鹤、朱庆余、马戴、喻凫郑巢、李频、、周贺、方干等一大批中晚唐苦吟诗人的文人集体,它是继韩孟、元白两派之后出现重要的诗人群体。 姚贾一派诗人的创作心态,和封建王朝末世一些政治上仕途失意的文人比较契合。这些末世文人将其生活旨趣转移到日常吟咏内心感受以及和亲友相互唱和联句上,因此贾岛、姚合等人就很容易的成为众人追摹效法的对象。到五代时期仍然有不少诗人在效法姚贾。宋初的“九僧”学习贾姚的“苦吟”风格;南宋中后期的“永嘉四灵”以及“江湖诗派”以宗法晚唐成为一时风尚;明末的钟惺、谭元春等也学习贾岛做诗。姚贾诗人群体及其群体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他为封建社会中下层文人提供了贫士的生存范式。 【参考文献】 [1]李定广.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吴在庆.中晚唐苦吟之风及其成因初探[J].中州学刊,1996(6). [3]李建昆.中晚唐苦吟诗人探论[J].兴大中文学报,2000(1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3952f00ba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