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关注并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 人教

时间:2023-04-30 05:36: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语文论文关注并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



小学语文论文关注并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人教

小学语文论文——关注和探索语文教材中语言文字的价值点。人民教育版新课程标准的话语是心声。为了表达表达的需要,作家们经常将词、句、章进行编排和组合,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特点。然而,语言的完整性、特异性、准确性、形象性、含蓄性和趣味性是可以遵循的。

1.语言。好的语言,往往会冲破其常规用法而凸显人物的心境、心绪和心态,以传达出作者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独特的表现力。所以说,一篇文章中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是标点,都是不容忽视的。

例如《四季》(注:本文所列示例均为人民教育版教材,下同)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几个重叠的词:尖锐的草芽、圆的荷叶和弯曲的谷穗。为什么作者不说草芽“很尖”,荷叶“很圆”,谷穗“很弯”,而说“尖”、“圆”和“弯”呢?因此,应考虑重叠词的特点及其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我们知道重叠词是通过重复同一音节构成的词,具有形象性、准确性和音乐性的特点。这三个句子中的重叠词使草叶、荷叶和谷穗的特征更生动,表达的意思更准确。这句话读起来很朗朗上口;它听起来愉快、活泼,充满音乐美。不仅如此,这些重叠的词还表达了作者对草叶、荷叶和谷穗的亲切和爱意。

再如《猴王出世》(五年级语文下册)一文中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段话中,整句的灵活运用,平仄的交替互换,偶句的频繁使用,使语言丰富多彩,越读越起劲,越读越爱读。石猴在山涧生活的自在,超凡脱俗的感觉,让人感受颇深。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何在?这就是吴承恩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人无不称之为一绝!

另一个例子是叶圣陶的《荷花》(中国三年级第二卷)中“毛”字的生动,老舍的《北京春节》(中国六年级第二卷)中“有”字的命令,以及颐和园中“花”字的轻盈(中国四年级第一卷)??独特的语言元素在我们的教科书中随处可见。

2.写法。小学语文课文采用了许多写作方法,如叙述、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想象、联想、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排比、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 1页第1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三年级语文上册)有这样一句话,“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西沙群岛海里的鱼很多。但是,作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式,最大限度地突出了“鱼多”的特征,并将“鱼多”这一对读者并无多大情趣的事情说得很有情趣;再者,将“鱼多”这个带有概括、抽象化的所指形


象化了。试想,“海”的一半仍然是深不见底、辽阔无边,毕竟还有“形”有“象”。这句话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就使那本来索然无味的“鱼多”之意变得令人回味不绝,不由得让人生出许许多多的联想。又如《儿童诗两首》(五年级语文下册)中“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长啊,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望啊,望──蓝天是我的课堂。飞──飞到遥远的地方。”这种想象的表现手法,无不在给孩子们拓展语言元素体验的空间。再如《顶碗少年》(六年级语文下册)中,碗在少年头顶的变化,顶碗少年神态的变化,观众神态的变化,演出成功与否的变化,四条线索相互交织,互相印衬,扣人心弦,引人遐思。课文最后一句话“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补白的空间何其宽广。如《穷人》(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行文至此,亦是戛然而止,让人浮想联翩??而这些语言文字运用元素,都是我们在言语训练中必须敏锐捕捉和适时训练的。

3.结构。文章的结构主要指段落之间的布局和句子之间的分段关系。

如《桥》(五年级语文下册)这篇小小说,文章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前面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在这里并没有交代,只有读到文章结尾“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那么,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样安排,文章就产生了更加感人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又如《藏戏》(六年级语文下册),开篇三个反问句,以排比的气势,提挈全篇,下文围绕这三个特点进行说明,结构紧凑浑然,表达手法堪称一绝。行文中间又 2页第2

加以插叙,这种说明之中加以叙述的独特表达法,“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感觉油然而生,令人刮目相看。再如《匆匆》(六年级语文下册)一文,由“?”引入(“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从“??”展开(时间在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默默的时候,遮挽的时候,叹息的时候,躺下的时候,稍纵即逝)到“!”收文(“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可谓匠心独运,浑然天成,朱自清语言大师的行文风范,在字里行间,在文字帷幄之中。

4.风格。“写作决定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主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等体裁。由于体裁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教学策略也不同。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五年级语文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之一)是一篇讽刺小说,其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在常理与现实的矛盾中突出“讽刺”的艺术效果。小说中众人对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根手指的几种猜测颇为有趣,有的猜测是两个亲人,有的猜测是两笔银子,有的猜测是两位舅爷。结果都没猜到,把严监生急得直摇头。直到善解人意的赵氏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4dc8e16b9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