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论文——古代中西方思想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讨论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中西方思想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讨论 摘要 本文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出发,阐述了其关于理想国家模式的设想——理想国,而后又提出了孔德和孔子的关于国家模式的设想,最后对这三种理想国家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具体分析了不同领域关于理想国家模式的设想的差异以及东西方关于理想国家模式的设想的差异。 关键词 理念论;理想国;孔德的国家观;大同社会 看了《2012》以后,不由得在想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都不在了,那么在这个没有我们的世界里,人类存在的痕迹会遗留多久?终有一天,这些痕迹都会灰飞烟灭的,那么,能够永恒流传下来的,恐怕就真的只有那些留存于我们心中的关于生活的那些美好设想了吧。 提到对于未来的设想,几乎所有人都有过,一些大人物也不例外。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哲学还是其他的一些方面,这些各自领域的优秀人物无不都对理想国家的形式有过设想。下面我就从柏拉图的理念出发,阐述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时也对孔德的关于理想社会的模式,以及孔子的“大同”社会进行了论述。 一 柏拉图的理念论 提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就不得不对他之前的哲学前辈进行探讨。在柏拉图之前,哲学前辈们总是借助对自然界的思索来寻求世界的最本原的那个存在。这样,也就出现了以“水”作为世界本原的泰勒斯,出现了提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的赫拉克利特,出现了以元素作为世界本原的元素论学派,这些哲学家都是从一种具体的、实在的方式探讨是何种物质支撑着世界;与此同时,另外一些哲学家则是从一种抽象的、理论的方式去探讨世界的本原,如巴门尼德“存在(是者)”。而后经历了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普罗泰格拉则将哲学家的视野从自然界扩展到了人自身之上。发展到了苏格拉底,更是将对人的研究深化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德行就是知识”的新主张。在承继其师苏格拉底和前人的基础上,柏拉图提出了他对世界本原是什么的看法,认为“理念”才是万物存在的根据。 与苏格拉底的探究个体的人不同,柏拉图更为关注的是人的心灵所看到的东西,也就是人的理智所注重的方面,他将之称为“理念”。同以前的哲学前辈们一样,柏拉图的“理念”同样具有本原性、绝对性和永恒性;不同于他们的地方在于,柏拉图提到的“理念”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种实际真实的存在。以“马”为例,柏拉图认为,“理念”上的马既不是指这匹马,也不是指那匹马,它指的是包含这匹和那匹的所有马的总称,而且它是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在某个地方存在着一匹“理想的”马,这匹马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共同名称“马”的含义。而个体的马之所以是马,是由于它们分有或摹仿了 “理想的”马。 二 三种理想的国家模式 1 柏拉图的“理想国” 同前面提到的“理想的”马相类似,柏拉图还设想了“理想的”国家形式,即“理想国”。柏拉图认为,在理想国中,有三个阶层,即管理者(或哲学王),武士和平民,每一个阶层都有各自的美德,管理者应富有智慧,这样才能治理国家;而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疆域,武士就必须勇敢;平民应尽量节制自己的欲望,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总之,三个阶层的人民应各尽其能,各司其职,整个社会就将是正义的。在这个国家中,管理者应领导武士管理平民,而有能力实现这一切的只有哲学家,认为哲学家应肩负起管理国家的重担。 2 孔德的国家观 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在其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国家观,他写道:“在能够独立生存的最小城市里,我们发现有三个阶级:牧师,他们指引我们思考;妇女,她们激发我们最高的仁爱;实际首领,他们指导我们战争和平日的生产劳动。”在这三个阶级中,孔德特别重视牧师的作用,他认为牧师用一种普遍的道德教育我们,使得人们之间彼此紧密联系,形成一张社会的大网。经过计算,孔德还指出各个地区所需要的道德牧师的数量,毫无疑问的是,这一牧师队伍的总头目就是孔德本人。 3 孔子的“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于能,尽信修睦。故人不能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也。”(《礼记·礼运》)在这里,孔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各个成员各尽其能,各尽本分,怡然自得的现实生活面貌。 三 分析 1不同领域关于理想国家模式的设想的差异(以柏拉图和孔德为例) 一位是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一位是社会学的创始人物,两位不同领域的人物,都对理想国家的模式进行了设想。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对社会的在上位者,即管理者的职责进行了论述,都认为管理者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不同的地方在于,柏拉图是从管理者的职能这一角度进行了论述,而孔德则从管理者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这是跟二者的学科追求的不同目的分不开的。 在柏拉图看来,作为哲学的代表人物,他所要追求的是一种确定的、不变的、支撑世界万物的背后的那个东西,因此,“理想国”中的哲学王就是那种完美秩序——正义的化身,这是确定无疑的,他只要按照这种正义去管理和控制好武士和平民就好。与此同时,作为社会学的领军人物,孔德所追求的是一种社会秩序的构建,因此,他更强调牧师的社会职能,即一种普遍的爱的道德教育,协调社会各个成员,使得人们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他眼中的理想社会。 2 东西方关于理想国家模式的设想的差异(以柏拉图和孔子为例) 柏拉图和孔子都是生活在社会不安定的时期,前者在雅典从繁盛走向衰落的时期出生,后者则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奔波,这使得二者都对稳定的社会有着深深的渴望。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孔子的大同社会,都为我们设想了一个处于和谐状态的社会,前者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为了追求实现国家的理念即“正义”和“善”而构建的理想国,后者的理想社会是一个 【法】孔德:《实证政治体系》第二卷,291页;转引自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①① 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5e7c8a4b0717fd5360cdc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