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熟语有两个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下面我们对几类熟语分别阐述: (一)相沿习用的成语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有的来自古代口语,如“唇亡齿寒”“同病相怜”;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四面楚歌”;有的来自古代诗文,如“巧言令色”“不可救药”;也有来自现代文章著作的,如“古为今用”“力争上游”“争分夺秒”等。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如常见成语“不刊之论”“万人空巷”“七月流火”“空穴来风”等,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有的意义色彩可能有变化,如“明哲保身”来自《诗·大雅·民》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得罪人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意义和色彩都有变化(再如“颐指气使”“既来之,则安之”等)。有的个别构成成分可能有变动,如“每下愈况”来自《庄子·知北游》,现在演变为“每况愈下”,“揠苗助长”可写为“拔苗助长”等。 成语相关文章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口耳相传的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直言”,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往往传达了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简练通俗,意思完整。口耳相传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古今小说》一),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金瓶梅》第七十六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醒世恒言》九)。 谚语源于生活,口耳相传,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1) 交友处世: 活到老,学到老 积德招福,缺德惹祸 书中自有黄金屋 君子之交淡如水 (3) 军事: 浇花浇根,交人交心 置之死地而后生 (2) 劝学: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1 (4) 民俗: 一失足成千古恨 五里不同俗,一地一乡风 (8) 世态人情: 入庙拜佛,入乡随俗 世情看冷暖,人事逐高低 (5) 卫生健康: 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 两头净,不生病 亲 饥时饱,必送命 (9) 善恶美丑: (6) 道德情操: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仁义值千金 (10)自然气象: 人穷志不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7) 行为规范: 烟子过沟,干死鱼鳅 为臣要忠,为子要孝 谚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比如下面这组关于“死”的谚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好死不如赖活 寻(等)死不如造反 这组谚语所体现的思想意识大不相同:第一句教人舍身赴死,在玉碎与瓦全间选择玉碎;第二句教人贪生怕死,在好死与赖活中选择赖活;第三句教人拼死一搏,既不无价值寻死,也不无价值赖活(等死),而要活得轰轰烈烈(造反)。由此可见,谚语传达的经验是很复杂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谚语由于口耳相传,长期经受生活的检验,许多优秀的谚语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指导作用。在修辞上,谚语简练明快,能增加语言的概括力;说理时恰当运用,能增强文章说服力。 (三)巧设悬念歇后语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表义上“引子”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也就是说,歇后语是“由存在引注关系的前后两个部分组成”的熟语。如“墙上挂狗皮——不象画(话)”,前部分“墙上挂狗皮”只是引子,如果没有后半部分,谁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 歇后语可分两大类: (1)会意型。比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寿星佬上吊——活得不耐烦了”“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从意义上对前一部分进行解释说明。 (2)谐音型。比如:“老虎驾车——谁赶(敢)”“两手进染缸——左也蓝(难)右也蓝(难)”“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然)”,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语义。 不管会意型还是谐音型,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比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表面上是说想象中老鼠钻进风箱后,不管风箱是推还是拉都要被风灌的样子;其实是说一个人处于矛盾的双方中,两面不讨好,到处受委屈。“老虎驾车——谁赶”,用“谁赶”对“老虎驾车”作字面上的解释,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指某件事情没有人敢去做。 从修辞上说,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的地位就颠倒过来了。歇后语的艺术效果主要有两个: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这主要体现在“引子”部分。“引子”部分如下三个特点都有助于形成这种艺术效果:(1)取材广泛,人物鬼神、动物植物、食品器物、民俗等等,无所不包。(2)想象新奇,善于运用各种虚构手法塑造出种种人们意想不到的超越常规的形象。如“泥菩萨洗澡——越洗越脏”“老虎戴佛珠——假充善人”(拟人);“八十年不下雨——好晴(情)”“三张纸画张脸——好大的面子”(夸张),“猪八戒演讲——大嘴说大话”“乌龟变黄鳝——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62b07d576eeaeaad1f330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