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时间:2023-02-25 03:29: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文献综述

本论文主要通过《诗经》爱情诗歌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在男女轰轰烈烈的爱情生活里凸显周代礼乐制度下女子的社会地位以及婚姻状况。主要从女性视角、男性视角两个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以男女之间的感情发展的不同状态为主要切入点,描写她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对爱情婚姻的理想追求,反映她们丰富多彩、迥异不同的形象。体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标准。总结出几种类型,这些观点中有哪些被后世所接收,举出后世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例与他们对接,以描绘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与《诗经》比较,体现《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影响颇大。

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从男女性不同视角出发,以及在男女感情发展的不同模式中,总结出《诗经》中的女性各种形象类型,并结合时代背景叙述她们自身的特点;章惠在她发表的《<诗经>婚恋诗中的女子形象》一文中显现了对《诗经》的精辟小结,她在文中指出按婚恋状况将女性形象分成三个类型:恋爱女性;新婚女性;婚后女性。从诗经中撷取典型诗歌,在各种精彩或悲情的故事中,在各种幸福或悲凉的婚姻生活中,细致的反映了周代人民的爱情婚姻观,塑造了一批丰富多彩的恋爱女主人公形象,在对这些女性形象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周代女性对于爱情热情奔放的追求,对婚姻的忠贞和专一。本文在对《诗经》爱情诗歌的挖掘中,不仅仅单从女性自身角度出发,在分别从对爱情满怀憧憬的恋爱女性,面对婚姻的女性,满心急切盼望的待嫁女,美好甜蜜的新嫁娘,贤良淑德的人妻人媳,婚后哀婉悲戚的弃妇,惶恐幽怨的思妇,以及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女性等具体描绘时,同时独具创新的换了一个角度在对男性的侧面描写中,尽可能的深入描绘典型的女性形象,比如男子爱恋相思的女性,以及黯然悲伤追忆的女性。对《邶风•静女》《郑风·褰裳》《郑风•将仲子》《桃夭》《氓》这些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展现出或热情活泼或痴情怯懦或哀婉悲戚的女性形象,在人物的具体分析方面,张国际的<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 郝雪霞的<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杜娟和宋娟的《<诗经>中女性的爱情悲歌--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杨晓丽《<诗经>中“弃妇”形象浅析》;于淑华的《怦然心动—怀春女子的心灵之歌—诗经女性爱情意识的文学阐释之一》等文章为论文对于《诗经》中爱情诗歌的主题把握,尤其是对其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提供了参考。

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从文学角度出发,分析描写女性类型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运用等,在这一研究目的下,论文收集了大量关于《诗经》描写的艺术手法的书籍和文章,章太炎的《诗经二十讲》中论述了《诗经》的“采诗”和“赋‘诗’,分析了《诗经》的说比兴艺术手法同时分别阐述了《诗经》的艺术表现,在他所述的《诗经恋歌发微中》更有深入描述。朱丽娜的《浅论<诗经>的比兴艺术;栾春磊的《踏寻诗的足迹,浏览爱的画卷--解读<诗经>中的爱情诗》;张彩云的《<诗经>爱情诗探略》以及范文大全中对于《诗经》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各类手法的论文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词赋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常运用比、兴等文法,借物以抒情。这些文中基本都列举诗中充满人文感情异彩纷呈的各类意象。再对于具体典型诗歌进行详细分析,“比”“兴”艺术手法突出描写的爱情具有含蓄性,本文也从《诗经》的语言方面入手,根据典型爱情诗歌的具体描述,体现《诗经》语言的真实平淡,精炼押韵。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从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时代观念,尤其周代历史、风俗等方面,对《诗经》中体现出的不同女性类型作研究,总结出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以及女性地位、价值和文化意义。在雒启坤的《<诗经>散论》中作者从《诗经》创作时的西周、春秋社会结构入手,深入探讨“诗”的作者所深之阶层,诗与西周、春秋贵族政治思想及其变


迁轨迹《诗经》所反映的西周、春秋地域文化的特点。作者认为《诗经》是西周、春秋时代中国文明为我们留下的最完整、最生动的硕果之一,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石俊霞的《谈<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谷婵娟,王长坤《论<诗经>中的女性美》具体体现了在礼制初成的周代,对女性形象的要求除了外在的审美需要之外,还包括对女性品德、品格的要求。体现出的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内外兼修。 杨娟的《从<诗经>中的婚恋诗看春秋时期女性在婚恋中的地位》反映女子生来就注定无法与男子享同等的权力,也没有同等的期望和责任。古代的女性,只开放给男性,女性只属于家庭。 在对这些相关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之后,关于这一方面的文化定位也拓展到对于女性的价值意义的浅析上,不难看出,古代女子,对于寻找归宿,是极为迫切的。婚姻是女性最佳的生存保障,《诗经》中描写的女性有着自己对于婚嫁的自主观念,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和束缚,只有极少数的女性能自己把握自己的幸福,许多女性还是要承受着不公的命运。

在论文的第四部分,主要对于总结的这些形象塑造深度分析,以及反映她们的文化定位对后世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价值等方面的塑造有积极影响。

在研究原著过程中,关于这一方面的文化定位而言,《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审美价值以及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影响相当深远的,早期文学代表作《九歌》和《孔雀东南飞》。吴广义1995年《<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刘春燕《谈<诗经><>爱情描写之异同》;刘英波《试论汉乐府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这些文章都为论文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依据,《楚辞》经典中,屈原在九歌中塑造的几位女神形象,就将人类的美德美貌赋予她们,这是对民歌的点石成金,它保留并升华了民间的审美心理而汉末著名民歌《孔雀东南飞》所塑造的刘兰芝形象,完全再现了诗经中对女性形象的各种品质的刻画,《楚辞》和《孔雀东南飞》的巨大成功和深入人心,是对《诗经》中窈窕淑勤俭敬孝等等诸多特征的传承,是诗经女性形象的长久文化积蕴的结果,并以此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精髓。

姚志国的《从诗经女性作品探析中国早期女性的价值观念》文中深入阐述了《诗经》对封建社会时期价值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儒家礼制为主要的思想文化,后世却有不同的发展和解说。诗经是我国唯一一部不染脂粉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中华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情感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诗经》中的爱情诗,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性爱问题的严肃态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忠诚老实的本质、健康的感情、谆朴善良的面貌和崇高的道德水平,《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乃至世俗爱情观的影响影响颇大。

在这些相关书籍论文中,主要都是对诗经中爱情诗篇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涉及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学者从具体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和真实思想等主题进行论述,并没有将几方面融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探讨。经过反复的斟酌修改,最终本文决定针对研究中这个方面的缺陷,试图从《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各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出发,从正面、侧面和深层进行剖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家庭情况和生活经历等,从不同的角度以及文化定位阐述对于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价值等方面的塑造有积极影响。其中刘东颖所著的《<诗经>爱情往事》;刘毓庆的《诗经讲读》以及鲍鹏山所著《第三只眼看<诗经>,这几本书籍运用的是几近白话的口吻略带小资情调的描绘《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对于女性形象的分析更有现代化气息,结合现实进行比较显得通俗易懂的同时鞭辟入里,为论文提供了很多依据和参考。 但与此同时,由于有些文献对于《诗经》中的社会风俗分析略显单薄,缺乏思想和心理学的深厚底蕴,难以突破常规新颖出彩,本文立足于对《诗经》中爱情诗篇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深入探究社会时代特征,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和艺术影响力,力求在展示《诗经》这一部不染脂粉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时,凸显《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乃至世俗爱情观的影响颇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27c727192e45361066f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