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男人——焦仲卿形象再分析 备课《孔雀东南飞》之时,看着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于焦仲卿的“软弱无能、死守孝道”的评价,心中总感沉重,一种不平之情不由而生。在我的眼里焦仲卿完全不应该是上述的那些评价。 我们先来掂量掂量这些评价。 先从学生的视角看。如果,我们采用了这些评价,说“死守孝道”是不好的,“软弱无能”是不行的;那么,我们的这些尚处于叛逆期、与家长之间很少沟通、思想尚未成熟、遇事不够冷静的学生该怎么办?如果,我们又将这场悲剧归功于“封建礼教的罪恶”;那么,请问这些十六七岁的学生从哪里体会“封建礼教的罪恶”?如果,在强调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还一再对无法全面把握“传统美德”和“封建礼教”区别的学生灌输此类认识;那么,这还是否得当? 再从人物的角度看。现代人从现代的角度,将当时的社会道德强加在人物身上,并且教条地认为这是“死守孝道”,是不正确的。那么,请问,如果后人如此评说我们,我们又该做何想法呢?我们是否更应该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人物,而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般地从阶级属性下手呢? 我们用心品读《孔雀东南飞》之后,不难感受这样一个形象:痛苦的男人。下面,且让我们慢慢体会他的痛苦。 一、夫妻话别——工作与家庭的两难 诗歌一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因家庭矛盾而导致的夫妻话别的场面。那么,作为家庭矛盾双方的中间人,焦仲卿是否知晓矛盾呢,是否可以提早化解呢? 阅读诗歌,我们发现婆媳矛盾的存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吾意久怀忿”的焦母肯定不会没跟焦仲卿说过刘兰芝的不是。那么,焦仲卿对于这场家庭矛盾应该是知晓的。既然知晓,又为何不提早化解呢?换句话讲,如果焦仲卿能够及时化解这种矛盾,最起码消解一些,那结果也不至于到此地步。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呢?关键在于时间,焦仲卿要工作。焦仲卿应该努力过,“女行无偏斜”除了是刘兰芝的诉苦之外,也应该是他曾经对刘兰芝这样讲过。但是,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化解。所以,刘兰芝才会有“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这样的言辞。 那么,当一个男人知道家中婆媳有矛盾,作为儿子和丈夫又不能去解决之时,他的心境又如何呢?况且,当他此时了解到双方已经水火不容之时,他的心情又如何呢?一个男人的痛苦,此时不是跃然纸上么? 二、母子对话——爱情与亲情的两难 一边是爱情,一边是亲情,要抉择!选择什么呢?你会选择什么呢?是否是什么也不想失去呢?所以,焦仲卿选择了他认为的两全其美——“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没人能够知道未来,焦仲卿是不能占卜出“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的结局的。 一个面对如此痛苦抉择的男人,我们又怎能以一句“软弱无能”来点评呢? 三、夫妻送别——现实的隐忧和期盼的美好之间的煎熬 难道焦仲卿真的就一点也不了解送走刘兰芝之后的结果么? 难道与母亲相伴了几十年的焦仲卿就一点也不知道母亲的脾气么? 难道他听说了刘兄的脾气就一点也不担心刘兰芝的未来么? 现实的隐忧,期盼的美好。焦仲卿是否也一直在给自己一个希望,给爱情一个希望呢?就算这也许只是一个期盼,一种残忍的煎熬。 四、夫妻再见——自怨自艾的愧疚和最后一根稻草的消失 “贺卿得高迁!”焦仲卿说出这样一句话,“吾独向黄泉。”焦仲卿此时是否明白了事情的不可挽回了呢?最后一根稻草消失了。我们既然可以欣赏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为什么就扔给焦仲卿一句冷冰冰的“软弱无能,死守孝道”呢? 当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性格之后,我们就能改变么? 五、母子诀别——舍弃亲情、爱情破碎的剧痛 此时,焦仲卿面对母亲说出了不孝的言辞,焦母“零泪应声落”。就算此时焦母不再说“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事情也已无法挽回了。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终于,爱情与亲情都要破碎了。等待着…… 六、徇情——解脱 痛苦的男人,“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徇情了,解脱了。此时的焦仲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崇高的牺牲,他的形象还能用“死守孝道”来形容么? 阅读全篇,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焦仲卿这样一个人物固然有其性格软弱的一面;但是,我们在分析其软弱性格的背后,不应该停留在对其性格的批判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在此性格之上所表现出的一种人性。因为性格的形成,对于个人来讲,那是无法自我主导的。一个人的性格悲剧,我们应该更多地加以同情,而不是批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d1b429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