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翻译与大陆翻译的差异——以《Harry Potter》大陆译本与台湾译本为例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台湾翻译与大陆翻译的差异——以《Harry Potter》大陆译本与台湾译本为例 作者:王丹阳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10期 王丹阳 (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在许多外文作品中,中国台湾与大陆的翻译总会有差异,归根究底是迥然的翻译史造就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本文通过分析《Harry Potter》两版译文,对比书名、人名等翻译,得出台湾翻译更自由开放而大陆翻译更倾向保守严谨的结论。 关键词:大陆翻译史;台湾翻译史;《哈利波特》译本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0-0066-02 0 引言 《Harry Potter》是由英国作家J.K.Rowling所著的系列魔幻小说,讲述了“大难不死的男孩”哈利·波特在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该系列丛书中文版主要以两版译本为主,一是大陆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本,二是台湾的台湾皇冠文化集团译本,比较两个出版社的译本,我们会发现,两者在人名处理、遣词造句等方面有所差异,细究其原因,与两岸不同的翻译发展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 两岸历史与翻译发展 两岸翻译逐渐出现差异主要是从近代开始的。纵观台湾近四百到五百年的历史,概括地来讲就是一部“殖民史”或者说“被占领史”。17世纪,台湾被荷兰殖民者占据近四十年,后被郑成功收复。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自此,台湾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日治时期[1]。在这一时期,日本对台湾实行“内地延长主义”,宣传日本教皇思想,普及日语,鼓励民众过日式生活,企图将台湾人民教化成为日本国民。虽然台湾人民从未屈服,奋起反抗,但日本殖民统治仍给台湾文化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日本为了普及其意识形态,便于统治,需要大量翻译人员,所以说,在这一阶段,台湾的翻译以日文翻译为主。日本的横路啟子教授说,在日治时期初期的台湾,非常清楚地显示出语言学习和翻译行为本身突显了某种意识形态或者说政治意涵,翻译行为本身的意义时常受政治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虽然大陆也有被殖民地区,但对整体翻译发展影响不大。大陆地区先是掀起了以严复为代表人物的西学翻译的高潮,后因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以白话文翻译为特点的第三次翻译高潮,翻译内容进一步拓宽,且名家辈出。 1945年,台湾光复。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台湾再次陷入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状态中,与此同时,一批优秀的研究者则把民国时期翻译史研究的传统带到了台湾,但国民党整肃出版,查禁大陆书籍以及大陆知识分子的作品。又由于国民党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较为密切,所以台湾受欧美文化影响较大。同一时期,大陆地区处于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滞。 1987年,台湾戒严解除,两岸文化交流也随即恢复,台湾学术发展不再受制于政治因素,其翻译工作承接之前的格局繁荣发展;同一时期的大陆,在文革之后,改革开放带来的不只是经济上的腾飞,还有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事业重新恢复生机。80年代后半期,谭载喜提出必须建立翻译学,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标志着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立,大陆的翻译工作也在政府主导下逐渐科学化、体系化[2]。 综上所述,由于复杂的历史问题,以及不同的意识形态,台湾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深,其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表现在翻译风格方面,就是开放、自由,较多情况下采用意译或直译意译结合。而在大陆地区,翻译工作更加严谨,整体文学翻译风格较保守稳妥,也因此,同样情况下,直译是应用较多的方法。 2 《Harry Potter》两版译本对比 2.1 书名翻译 《Harry Potter》系列中,《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大陆译作《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台版译作《哈利波特与神秘的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大陆译作《哈利·波特与密室》,台版译作《哈利波特与消失的密室》;《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大陆译作《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台版译作《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考验》,等等。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大陆版十分严谨,多采用直译,尽量与原书名保持一致,而台版直译意译结合,形容词密集,更倾向于将故事内容一并传达给读者。 2.2 人名翻译 人名在《Harry Potter》系列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罗琳将人物的性格或者身份等都透过人名展现出来。大陆版在翻译人名时,多数情况下遵从统一规范,名从主人,采用音译原则,这样读者看到译名就可以联想到原名;台版则大多凭译者理解翻译,自由度较高[3]。 (1)Draco Malfoy。Draco是Harry从小到大的死对头,虽然他随家族成为食死徒,但严格来讲,他是亦正亦邪的一个角色,从小在溺爱中长大,爱面子又争强好胜。大陆版将他的名字直接音译为德拉科·马尔福,台版则音义结合,译为拽哥·马份,相比之下,台版更能译出其人物性格,只是作为人名来讲有些跳脱。 (2)Sybill Telawney。Sybill是霍格沃兹的占卜学教授,她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阿波罗神庙里的女祭司,因其预言泄露天机而受到阿波罗的诅咒,所以即使她的预言百无一失却也无人相信。她曾向阿波罗求来无尽的寿命,但却无法葆住青春,极富悲剧色彩。同样,大陆版将她的名字音译为特里劳妮教授,台版译为崔老妮教授,滑稽的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其人物特点。 (3)Nymphadora Tonks。Nymphadora是凤凰社的一员,是易容马格斯,即天生拥有改变自己外貌的能力,她机智诙谐却又笨手笨脚。Nymphadora引申自nymph,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仙女、妖精;而tonk意思为fool or idiot but can also mean “a powerful blow”,表明她不仅傻乎乎,还是个出色的女巫[4]。大陆版将其名字音译为尼法朵拉·唐克斯,台版意译为小仙女·东施,虽然“东施”在汉语中是个并不积极的意象,但鉴于tonks也暗含贬义,所以这里的翻译处理虽略显格格不入,但意思却是合适的。 2.3 咒语翻译 《Harry Potter》作为一部魔幻小说,咒语当然占相当大一部分比重,大陆版与台版对咒语的处理还是存在很大不同的。概括来讲,大陆版多数情况下将咒语直译,且多为四字格,讲明咒语作用的同时,保持了咒语应有的干脆与韵律感,而台版的译文风格采用我国古代仙侠小说中常出现的经文形式,极具道家风韵,读来像是神仙作法时嘴里念念有词,轻松喜感[5]。例如,Voldemort最爱用的死咒“Avada Kedavra”,大陆版译为“阿瓦达索命”,而台版处理为“啊哇呾喀呾啦”;召唤守护神、抵御Dementors的咒语“Expecto Patronum”,大陆版译为“呼神护卫”,台版译为“疾疾,护法现身”;Voldemort与Harry对抗时,Harry无意触发并保下他一命的咒语“Prior Incantato”,大陆版译为“闪回前咒”,台版译为“呼呼,前咒现”,等。 3 结语 本文通过比较《Harry Potter》的大陆版与台版译本,研究两岸翻译差异。不论是保守严谨的翻译,还是自由轻松的翻译,都映射出其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也同样都是优秀的翻译,两者互补,呈现给读者的就是作者想要塑造的世界。 中国台湾与大陆由于历史及政治等因素,产生了不同的翻译史,进而在翻译方法及风格上也逐渐出现差异,但两岸翻译史都是中国翻译史的一部分,它们共同让中国的翻译史更多元、更包容,共同推动翻译史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侯晶晶.从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看政治对翻译的操控[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115-121. [2]苏纯怡.地区文化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大陆、台湾意汉译文比较[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3]孙欣,唐利平.海峡两岸关于外国人名翻译差异研究[J].西部皮革,2017(2):253-257. [4]邹振环.近五十年来台湾的翻译史研究[J].东方翻译,2014(6):34-50. [5]邹振环.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与近代史学新领域的拓展[J].河北学刊,2019(2):63-72. (责编:赵露) 作者简介:王丹阳(1996—),女,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9515df2b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