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的特征。 2、强化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了解食马者的形象,体会文体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充分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感知食马者的形象,并理解其含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简介作者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其诗力求新奇,摒弃陈言。今存散文380余篇,诗400余首。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文体“说”的介绍(参照新学案P81) 古文中的“说”归属说理散文,是议论文之一体,有时称杂说。接近今之杂文、札记、随笔之类,或抒一时感触,或述一得之见,或托物寓意、体物言志。马说即说马、论马、谈马的意思。如我们学习过的《爱莲说》。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字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两只三遍(要求:模仿录音,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分组朗读,全班齐读。 3、默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并把不懂的词句圈画出来,小组交流解决。(字词句过关见新学案P81) 4、把全文意思疏通一遍。 译文参考: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习课文 1、细读课文,思考下边问题(见学案P81) (1)文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句解释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2)千里马有什么特征?文中写到千里马 怎样的遭遇?(要求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一食获尽粟一石”“植入与努力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与浴场马等不可多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最后一段的首句通过描写“食马者”的 行为 和 语言 ,刻画了“食马者” 愚妄无知而又自以为是 的形象特征。 (5)文中的中心句是哪句?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 2、探究质疑 (1)本文托物言寓意,以“千里马”比 人 才 ,用伯乐比喻 识人才的人 ,用“食马者”比喻 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怀才不遇之情和虽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三、评价新学案练习 四,课毕 板书: 马 提出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有伯乐的重要性) 托物 痛惜 分析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世无伯乐的危害) 愤怒 说 点名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无人识马的感慨) 寓意 嘲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bed42b09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