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的] 一、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二、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来自榕江一所农村初中,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虽然乐里到凯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如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请翻开书第154页《马说》。(大屏幕显示)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大屏幕显示)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 (1)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大屏幕显示)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2)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 “伯乐”生存。 (3)教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流露出作者的谴责之意。 (4)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现在,我们把第三段齐读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还是继续写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而且还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更进一步地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的。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食马者”的不知马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浅薄,还狂妄无耻!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发出质问:“其真无马邪?”同时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5)教师引语及提问:第二、三段都是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这些内容是否重复了? 明确:没有。第二段是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而第三段是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的。 (6)教师引语及提问:谁能说说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提出观点,“千里马”常“不以千里称也”,指出其命运的悲哀;接着从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同时,斥责了食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马也”归结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4.学生齐读 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综合理解 讨论理解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大屏幕显示) 明确: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六、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板书设计:(大屏幕显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650d7b6680203d8ce2f24f3.html